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唐山人民坚强自救互救,解放军和医疗队员从四面八方汇聚,深入灾区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涅槃重生的唐山人第一时间发出号召,把抗震救灾中积累的救灾经验贡献给四川人民。多难兴邦,同担风雨,在与地震抗争的几十年间,中国给出了自己的防灾减灾答卷。
北川废墟中的“重生”
汶川地震亲历者唐雄:我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不抛弃不放弃,国家不会抛弃我们任何一个人。2011年1月1日,我们搬到新县城,安置房修得很好。灾后重建时,全国人民来支援我们。要懂得感恩,用一种好的心态,去面对地震后美好的生活,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中羌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医生唐雄正在接诊,“很多病人都可以来看看我,经历这么大的地震,我还能够生活得很好,工作得很好。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唐雄和妻子谢守菊当时被压在一座四层小楼下,两人在被埋后被救出。
怕受到强光刺激,唐雄用手捂住了眼睛,但从黑暗到光明的那一刻,阳光洒在身上是无尽的温暖。尽管唐雄失去了半个右脚掌,但一年后,他就拄着拐杖返回北川,在板房中治病救人,“我爱人没抛弃我、没放弃我,我们的党和国家这些救援的人员不抛弃不放弃,才创造了这么多生命的奇迹。”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华大地上开展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生命大营救。河北唐山也第一时间发出号召,涅槃重生的唐山人希望把抗震救灾中积累的救灾经验贡献给灾区人民。感动中国人物、唐山民间志愿者宋志永是其中一位。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他刚刚3岁,“我们村大地震以后来了好多的伤员,(当时)要把重灾区的伤员、孩子、老人分到各个县。我们有好吃的,都需要给孩子送过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非常根深蒂固。汶川发生大地震,那个时候不容多想,我就给队员打电话,你们赶紧组织起来,我先去,你们马上跟上。”在北川中学,宋志永和他12个农民兄弟与其他救援队一起,救出了25名有生命迹象的受灾群众。宋志永说:“我要了一面国旗,从竹林里砍了竹竿把红旗树立起来。当时在场很多人全部流眼泪了。失去亲人的痛苦难以承受,但咱们的党、咱们国家的这种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够坚持下去。”穿着印有“唐山”字样救援马甲的救援人员,像是一道光芒,让人们相信,能够在灾难中振作、在废墟上重生。
为保证灾区重建,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一省帮一重灾县”,每个省拿出上一年财政收入1%,帮助灾区尽快恢复。2009年6月,北川新县城建设全面开工。2011年初,唐雄夫妻两人带着刚满一岁的女儿,搬进了107平方米的新家。唐雄说:“搬进去就可以住。家电、床上用品很多东西,都有援建的,全国人民支援我们。”
重塑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统筹部署,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更加敬畏自然与尊重科学,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2022年,我国将建成覆盖京津冀、南北地震带、新疆北天山、青海西宁周边、西藏拉萨周边和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副司长侯建盛说:“监测到位了,预警到位了,后面的处置会好得多。
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在救灾时候统一调度;各地减灾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组建了90支的重型专业救援队和193支的轻型救援专业队伍,建设了10+2的森林消防的综合应急救援拳头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侯建盛说:“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个精神跟我们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加强我们灾害的全过程管理,提倡综合救灾综合减灾,保全人的生命,只要人在,其他的一切都会有。”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