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2022年以来,运城市以山西省委“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年”为契机,全力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打造一体化平台,推进党建引领、群众共治、文化塑造等模式,在零距离服务中,不仅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探索出多元路径。
平台赋能
明晰一个“解题基础”
一张审判台,两排应讯席,后方一排旁听席……走进闻喜县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厅,模拟的法庭场景让调解的气氛严肃了不少。“全县比较重要、难解决的矛盾纠纷,就安排在这里进行,这种场景之下,矛盾双方会更加慎重。”闻喜县综治中心主任吴江介绍道。闻喜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融合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网格化服务平台等8大平台,将群众信访诉求纳入中心统一管理运作,打破部门间业务壁垒,推动了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线上有专门的系统,进行安全隐患、矛盾的搜集和转办;线下则主要通过县乡村三级矛调中心,将矛盾发现在基层。”吴江说。截至今年7月底,线上线下报送各类事件1085件,处理1066件,处置率达到98%以上,实现了“让老百姓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趟”。当然,矛盾化解的背后,还离不开一个个协同调处的“好帮手”。综治中心专门设置民调委员会,在每个乡镇安排2-3名人民调解员,吉学军就是其中一位。“吉主任,我们是农民,不愿打官司,求你帮帮我们。”谷某父亲在运城某公司承包的高速公路段修剪树木时,不幸跌落,造成右脚跟骨粉碎性骨折,公司负责人称除医药费外,其他费用一概不管。谷某无奈,只好向人民调解员寻求帮助。接到申请后,吉学军第一时间探望谷某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和事故见证人、工长、保险公司负责人一 一沟通了解情况。公司责任人起初拒绝调解,但吉学军拿出相关案例,耐心地讲起道理。经过多次沟通,公司最终答应按法律规定赔偿。除了人民调解员,闻喜县375名网格员也承担着矛盾调解的重任。基层矛盾夹杂着亲戚、邻里关系,处理起来并不容易。为此,综治中心专门聘请3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讲座,为网格员蓄能充电。“让网格员将心理学技巧和工作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处理基层矛盾。”心理咨询师王红梅说。当前,闻喜县正加快推进“雪亮工程”,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综治中心又将迎来基层治理“智能化”再升级。
党员带头
理出一条“解题思路”
“家里办红白事,申报一下,村干部给我们提供一条龙服务”“办理手续要打印材料,村里便民服务站就能解决”“现在家门口就能收快递”……老百姓口中的这些变化,正是闻喜县东姚村推行村干部轮班坐岗、提供“七个一服务”的直观写照。在村便民服务站门口,张贴着村干部坐班安排表,村干部的值班日期、联系方式等都清晰可见。服务站中,每天有一名支村委干部在岗值班,围绕国家政策、便民生活、证件手续、党团关系、红白喜事等7个方面29项事项,为全村3600余名村民提供服务。
“能解决的及时办理,不能的,就由村干部代办,到镇上、县上去解决。”东姚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天庆介绍说。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成事。2014年底,东姚村开始推行“七个一服务”,并逐渐作为示范,在全运城市推广。
“我们村最大的亮点,关键在人。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党员队伍。”提起村里面党员干部的表现,东姚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民很是骄傲。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支部班子曾一年内先后13次到县里争取项目。拆除残垣断壁、铺设下水管道、改造卫生厕所……党员干部亲自到工地查看、干活,经过一系列提档升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东姚村推行“煤改电”改造工程。“当时还是有顾虑的,毕竟煤的费用要比电费便宜点。”很多村民起初并不接受。党员们便率先完成了自家的“煤改电”,一次次上门做科普宣讲,并制定了奖励机制。村民们看到了,也逐渐开始配合,最终东姚村实现了“煤改电”全覆盖。
东姚村产业发展曾存在短板,村集体经济薄弱。2022年,依托已建成的冷库,东姚村探索可循环的产业链,经过村支部多次外出考察,最终决定种植糯玉米增收。“老百姓起初并不理解,所以先由党员带头,先期种植的30户中有20余户都是党员。”张天庆回忆道。
“支部带领很关键,党员们要扑下身子,实打实地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得到实惠之后,会愿意跟着干,更加信任党支部。”在王新民看来,这就是东姚村破解问题的思路。
群众参与
聚合一帮“解题力量”
盐湖区东城街道府东街社区是老运城的中心地带。随着城市的发展,老龄化、人员杂、问题多成为这些老旧小区的典型特征,而很长一段时间,社区治理却无法与之匹配。
府东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黄娇娇2014年进入社区工作时,老社区不足200平方米,居民办事不便,各种活动也无法开展。“社区工作负责人只有3位,每个人都要管辖一大片,处理各种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单干。”回想起来,黄娇娇颇为无奈。
2019年,府东街社区成立大党委,并逐渐建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凝聚起社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居民等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将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我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摸透了,走居民家就像走亲戚,很亲切。”刚参加完培训归来的网格员卫吴亮笑着说。卫吴亮负责的网格共有289户983人,他每天都要走街串巷,将排查出的诸如井盖破损、电线杂乱、枯枝占道等安全隐患问题及时记录,能在走访入户中解决的,发动群众力量当场办结;短时间无从下手的便层层上报。
在社区日常工作中,还会见到一批志愿者的身影,“爱心发屋”中的张阿姨便是其中之一。“爱心发屋”对辖区6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户外劳动者开放,只需1元,便可享受“洗剪吹”服务。“之前经常去敬老院等参加志愿活动,我就喜欢献爱心。”张阿姨曾开过理发店,听闻府东街社区要开“爱心发屋”,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曾经社区内有名的上访户如今也成为社区工作中的一分子。“去年‘地摊经济’推行,车子乱摆无人管理,社区给她发了红袖标,她就主动负责监管,心里还挺自豪。”府东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任春燕介绍说。
最近,府东街社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社区内党员、志愿者、群众又纷纷出力,发现问题,便及时在居民微信群里反映,让社区工作者可以及时办理。“这就达到一个人人共治的状态,每个人都在治理的过程中参与,获得自己想要的小幸福,把所有的小点放大,就是大家共同的幸福。”黄娇娇笑着说。
文化铸魂
形成一套“解题技巧”
“身怀正气寿长春,日沐书香心不老”“脱贫路上圆国梦,致富经中颂党恩”……走进闻喜县侯村镇寺底村,楹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仅家家户户镌刻有家风家训的楹联,甚至路旁电线杆上也高高悬挂着引领乡风文明的楹联。
寺底村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村,明清时,当地流传着一句打趣的俗语:“下了寺底坡,秀才比驴多”。经过一代代传承,楹联这项传统文化得以保留。2012年,寺底村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村”。
每天早上,村里的楹联活动室前都很热闹。对对句、学联律、改联句……楹联打擂,风雨无阻,这已经成为寺底村村民的生活习惯。以楹联传统文化为依托,寺底村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楹联”的乡村治理模式。
2000年,村里成立楹联学会,全村1400余人中有学会会员113人,全村43名党员带头以楹联形式亮身份、亮承诺、亮家风,引领家家户户写楹联、贴楹联、用楹联。
“用楹联的方式建立起每家每户的家规家训,协会会员进行修改调整后,张贴到每户的大门上。”楹联学会会长冯振庆介绍道。
小小楹联,于无形中成风化人。今年72岁的冯大爷因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老伴儿悉心照料,不离不弃。为表彰这种家庭美德,寺底村楹联学会组织十几名会员,为他们家送去一幅“众星捧月”式四字中堂。“通过这种方式褒扬先进,对于其他人也是一种激励。”侯村镇宣传干事刘苗欣说。
如今,村里的各项事宜都离不开楹联,结婚时贴婚联,祝寿时贴寿联,哀悼时贴挽联,送“众星捧月”式中堂给文明户,已累计送联1.2万余副。以此为激励,村里涌现出一批“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浓浓的笔墨幽香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精神动力。
楹联文化不仅教人,还育人。自2017年开始,寺底村每年暑期开展“弘扬国粹,楹联书法”义务培训班,主要针对4-12岁的儿童,十余名老会员轮流教授课程。“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国粹,更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扎根。”刘苗欣说。
以文育人、兴文促治,或许这正是基层善治的真谛。
本报记者古红军 张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