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制度约束,更应是人情味的刚柔并济。晋中市祁县昭馀镇下大力气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软实力”,不断探索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方法,全力以赴谱好党建强村、产业发展、高效治理“三部曲”,奋力谱写基层治理新画卷,为高效治理提供“催化剂”。
谱好党建强村“奠基石”,凝聚基层治理“一条心”
基层党组织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推动者”“组织者”。为此,昭馀镇创新“建、管、学、比”四重机制,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高标准建阵地,通过“一堡垒五中心”建设为切入点,高标准打造高质量党建阵地,着力强化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延伸拓展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夯实乡村治理自治基础,确保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组织力整体提升。
同时,昭馀镇依托村级活动场所,整合学习强国、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各类学习资源,开展“三级书记上讲台”、主题党日等活动,对农村党员开展党的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昭馀镇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为党员设岗定责,分类考评、量化赋分,通过公示栏把党员的日常行为“亮化”,实现党员日常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目前,全镇20个村、社区1365名党员第二季度积分“亮化”工作已全部完成。南关村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作用,将党员活动阵地迁至村民集聚区,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进行提档升级,促进党内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绘制产业发展“路线图”,激活浸润民心“一池水”
产业发展是实现基层治理提升的重要抓手。昭馀镇持续深化文明创建,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以“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创建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文明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营造学标杆、争先进、做典型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共初评十星级文明户1939个。
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坚持因村打造,深度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各村文化品牌。河湾村将闲置的旧村委打造成村级群众活动广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刘家堡村依托“三贤馆”“王维水墨诗国小镇”,增强群众的历史文化认同感;西关村舞蹈队参加“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祁县舞蹈协会专场演出,展示了农村时代新风尚。
立足各村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要素,昭馀镇按照“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省校合作型、乡村旅游型、电商创收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北关村融合三大优势,即早期北关村作为老豆腐生产“名村”的历史优势,紧靠祁县城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优势,村集体将投资20余万元创办一个豆腐脑(老豆腐)厂,目前已经完成选址,正在出台初步方案;秦村预计投资500万元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计划种植20亩特色农产品,建成集“生态农业、采摘旅游、农产销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类生态园区,建立农旅融合发展格局等。刘家堡村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深刻贯彻落实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进水墨诗词文化创意公司,以王维故里文化品牌,创建文旅+三产融合的新型农业复合型生态新格局,打造“中国水墨艺术村”。
打造高效治理“重头戏”,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
昭馀镇着重优化服务效能,打造便民服务“一站地”,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20个,提供即办、帮办、代办“一站式”综合性服务,让群众“少走路、多办事”,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汇聚“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大学生队伍和农村各类致富带富能人,“因事派单”“因人接单”,提供精细化服务。建立村两委干部坐班值班制度,要求村“两委”干部全天候在岗,确保群众“不扑空”,同时,针对贫困户、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采取定期走访入户,“带着服务上门”。下申村村民委员会设置有综合服务、卫生计生、劳动保障、社会事务等各类服务窗口,做到“村委大门天天开、群众有事随时来”。
除此之外,微网格在该镇也绽放着大活力。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在昭馀镇形成了“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四级联动模式,动员49名网格员、642名微网格员参与民情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通过数据沟通、资源共享微网格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各级网格长精准掌握包联网格内居家隔离户、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五保户等重点人群信息,实行“挂图作战”动态管理,真正为工作开展、民意上传、问题反馈搭建了绿色通道。同时,依托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党支部,锻造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执法队伍,形成“党建领方向、网格全覆盖、工作闭环办、调处法治化”的治理新格局。
本报记者邢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