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要闻

在润物无声中看见山西

山西云上文博会之“文化名家会客厅”圆满收官

  本报讯(记者王旻)“山西恢弘的文化值得深层探讨,有机会一定去山西!”“感谢主办方,让我们更加了解山西。”“希望这个系列讲座能一直举办下去,带我们一起看见山西”……1月13日,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收官。考古专家、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吉琨璋以“看见山西:晋文化的辐射”为题,带大家了解晋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作为该系列的最后一场讲座,网友们依依不舍,大家在屏幕上留言,希望今后继续看见山西、认识山西。
  据统计,从1月2日首播至今,“文化名家会客厅”共推送6期线上云讲座,总观看量达191044人次,总点赞数高达58万,成为山西云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古今对照,彰显山西文化的力量

  本次“文化名家会客厅”的主题为“文化的力量:看见山西”。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是因为山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深厚,在各种丰富的历史遗存里,留存有无数山西智慧、山西力量,因此主办方希望通过“文化名家会客厅”,让人们“看见”一个文化元素立体呈现的山西。
  作为本次活动的执行方,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晚报文博山西工作室邀请6位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进行线上讲座,以各自不同的空间和文化视角,分列主题,对山西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观照,探讨如何更好、更深、更有效地发掘当下有利于彰显山西文化的优质要素,助力山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外省来晋专家代表有: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领队高江涛。本省出晋专家代表有:江苏理工学院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王岩松,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本土专家代表有: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陈小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吉琨璋。
  从山西的石窟、壁画,再到陶瓷、青铜器,不同的主题,彰显出山西不同的文化特质。观众跟着专家的步伐,古今对照,回望现实,通过每一场讲座,在润物细无声之间看见山西,发现山西。

了解山西,自豪感油然而生

  提起山西,总会被称为表里山河、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山西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到底好在哪里?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寻找到答案。
  1月2日,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以“看见山西:石窟的伟岸精神”为题,拉开“文化名家会客厅”讲座的序幕。杭侃围绕山西的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金灯寺石窟等山西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部分,探讨云冈模式、天龙山样式的广泛影响,展示了这些经典石窟所具有的创造力。
  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领队高江涛亮相第二场讲座,以“看见山西:最早的中国图景”为题,讲述了陶寺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特色。
  1月7日,江苏理工学院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王岩松带来的讲座名为“看见山西:壁画的世界长度”。
  1月9日,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郭学雷,以“看见山西:陶瓷的三晋维度”为题,带观众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山西古陶瓷世界。
  1月11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青铜器专家陈小三教授,以“看见山西:青铜器的张力”为题,用复合的视角,解读山西在古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和文明积淀。
  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场,就是由吉琨璋研究员以“看见山西:晋文化的辐射”为题,讲述晋文化的孕育、形成的过程,及向外的辐射和影响。网友们说:“跟着主播一起探寻山西文化,太过瘾了!”

未来,线上讲座或成常态

  随着本次讲座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看见山西”充满了期待,该讲座的系列直播回放,也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本次“文化名家会客厅”主持人,山西晚报副总编、文博山西创办者吕国俊表示,文化的力量,是熔铸在历史和实践中的,一是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二是具有强大的实践创造力。这六场讲座的内容,对组成晋文化的资源和要素进行分析观照,对凝练创造的勇气和精神,助力山西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本次讲座,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文博文旅部门的认可。在他们看来,山西从来不缺宣传的元素,但怎样宣传、宣传的方式和内容更为重要,而通过六场讲座,能让大家较为系统地了解山西,认知山西。
  针对大家的热情提议,主办方表示,该系列讲座将会在山西晚报·文博山西平台持续举办下去,把更多的文化成果输送到千家万户,成为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 第2023-01-06期

  • 第2023-01-05期

  • 第2023-01-04期

  • 第2022-12-30期

  • 第2022-12-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