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综合

韩文三疏正盐法(上)

  说到韩文,都知道他是明朝弘治、正德年间一位忠愤铁骨的户部尚书。五百年来,治史者或民间讲到韩文,每每把钦敬的目光,投向正德元年(1506)他与权宦刘瑾的斗争。那一场正义与邪恶之争,攸关邦计,彪炳史册。
  韩文(1441-1526),山西洪洞县李堡村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他的先祖是与范仲淹并称“韩范”的宋代名相韩琦,七世祖避金兵之乱,从相州迁到洪洞。韩文年轻时写诗有名句云:“丈夫忧乐关天下,麟阁谁收第一功?”平生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谨慎谦虚,“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死,武宗登基。六十五岁的韩文时任户部尚书。武宗朱厚照继位时才十四岁,近幸太监刘瑾等“八虎”,日日引诱少年皇帝逐狗走马,放鹰猎兔,歌舞角抵,不理朝政。韩文与户部郎中李梦阳密谈后,决意上疏。“捋须昂肩,毅然改容”,对李梦阳说:“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以报国!”。遂命李梦阳草疏,韩文删削改定,呈上《为急除群奸以保圣躬疏》。未料形势急转直下,一夜之间刘瑾擢任司礼监,韩文被祸尤烈,被捕下狱,祸及一家。直到刘瑾死后,韩文已耄耋之年才得以平反。
  韩文上“倒瑾”疏之前,曾三疏正盐法,在法治历史上意义亦属重大。以下就着重讲述其接连三次昧死上疏、匡正盐法的故事。
  明代良法“开中法”,行久生弊。有明一代,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袭扰,是首要的国家重务。为此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在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了九边重镇,大同镇为九边之一。山西行省率先建议:往大同送粮食路远费多,请求让商人向大同仓交纳米一石,太原仓交纳米一石三斗,给予淮盐一小引。这种招商输粮、给商人盐引的做法,叫作“开中”。盐引就是支取、运销食盐的凭证,商家拿上盐引,便有了食盐专卖特权。朝廷制定了“开中”条例,商人缴纳完粮食,即可带着凭据到各转运提举司照数目领盐。条例规定,卖私盐或伪造盐引的判处死罪,盐与盐引分离的按私盐论处。“开中”的好处是,一旦边方有警,粮草缺乏,召商输纳,无不响应,速度很快,效果也好,韩文在一篇奏疏中也说:“国家之务莫重于边饷,飞挽之利莫良于盐法”。
  法久弊生。按照开中制,先应由户部根据边方所需,出告示招商,商家才输粮换取盐引;不允许商家主动要求输粮换盐。开中制推行一百多年,到了成化、弘治年间,便弊端丛生了。权势豪强争着输粮换盐,南北军界和民间不法之徒纷纷造遮洋大船,排着器械贩运私盐。弘治初,太监龙绶请求二万引长芦盐,在两淮出售以供应织造费用,户部谏阻,孝宗没有采纳。到弘治末年,开中法几废,粮食昂贵,边储日虚。孝宗帝临终前虑及“边陲弗靖,蓄积少充”,面谕韩文“通查旧制及今各项弊端”。不久孝宗病重,仅三十六岁驾崩,但韩文没有放弃先帝临终嘱托。武宗即位不到一月,韩文就呈上著名的《论盐政七弊疏》,此疏的核心内容是“革弊”:革开中引盐之弊、革兴贩私盐之弊、革贱卖官盐之弊等等,直面矛盾,敢于捅开盐政弊端的马蜂窝,矛头指向势豪权贵、官商巨贾、内臣皇亲。疏上三天后奉圣旨,除了“买补残盐”一项要求再议,其余都准拟行。此疏起到了“革弊”的作用,但嗣后又因派宦官到南京织造丝织品,引出了太监秦文、崔杲等要求支领一万二千引长芦盐办理织造的事端来。韩文只得抖擞精神,为阻此弊连上三疏,平地里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第一疏:恳乞停止卖盐织造。先是工部尚书曾鉴上疏,请求停止内官织造。接着有工科右给事中陶谐,四川道监察御史杜旻,山西道监察御史邵青等交章上疏,力陈内臣织造开价卖盐的弊端,恳请皇上收回成命。武宗竟不为所动。御批:“公用缺乏,止着前旨行,再不必来说!”又批:“户部知道”。按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户部唯一能选择的,便是照旨办理,把那一万二千引长芦盐,支给两个主事太监算了。但韩文不。正如他诗中写道:“曾因爱国常披胆,只为忧民不顾身。”寝食难安时,他草拟了《恳乞停止卖盐织造疏》,诚惶诚恐地呈上去,请皇上“收回前项成命,停止织造差官”。韩文还替皇上想了一条权宜之计:对应该采买的缎匹,敕令工部去办;如果真个“公用缺乏”,可支用工部的“班匠抽分等银”。最后,韩文特别强调:“所据长芦引盐决不宜冒禁支卖,以坏祖宗之法。”这篇热忱的奏疏呈上去了,第二天,韩文等来的却是冷冰冰的御批:“只照前旨行,再不必来说。”

摘自《山西法治史话》
卫洪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 第2023-01-06期

  • 第2023-01-05期

  • 第2023-01-04期

  • 第2022-12-30期

  • 第2022-12-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