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信用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支付方式,信用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了不少纠纷和问题,就比如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将信用卡转借给他人,他人使用信用卡产生逾期未还的情况,所有的责任都需持卡人承担。日前,山西省银行卡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就成功调解了一起由信用卡引发的纠纷。
抓住“救命稻草”
摆脱三年困扰
六年前,陈某的朋友刘某想借用一下她的信用卡,因为一再保证肯定会按期还款,陈某这才把三四张信用卡都借给了对方。头三年,对方按着约定,每个月都如期还款。可是三年后,陈某就陆陆续续收到了银行的催款信息,连本带利共欠了银行十几万元。陈某因为这件事情每天焦头烂额,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后来,陈某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求助到山西省银行卡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帮助其进行调解。
三位调解员在了解完情况后,开了专题研讨会,分析研判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心中有数。后来,联系到当事人刘某。“我不是不还她的钱,其他人的钱我也没有还,我现在开店,资金周转不开,我也没办法。”刘某说道。在前期,刘某对于这件事一直是无所谓的态度,调解员随即针对刘某做人物画像,同时采取适合他的调解方案,法律道德双管齐下,经过三个小时不厌其烦的调解,事情终于有了突破,刘某同意每月偿还2000元,分期还清银行欠款。在调解员的见证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困扰陈某三年的事情终于有了结果。
突破调解机制
换取群众肯定
“在调解工作中,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夯实、创新、突破银行卡纠纷调解机制,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效换取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肯定。”调委会主任李太生说道。
作为全省首家进驻银行的行专调委会,以咨询、受理、调解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涉及双方当事人银行卡民事案件的各类纠纷。调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现有金融、法律、经济管理、会计等不同领域专业性专兼职调解员共44名,其中包含退休法官1名、律师4名、金融法律工作者39名。调委会积极组织调解员参加各级各类调解业务培训52场,不断提升队伍素质。调委会在光大、工商等银行相继设立调解工作室,在晋城、临汾、大同、运城设立驻地工作站,为有效化解银行业纠纷,优化全省营商环境积极贡献力量。
调委会创新构建“1231”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以实现金融纠纷调解程序一站化、调解效率高速化、调解过程规范化。“1”即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2”即畅通线上线下两条解纷路径;“3”即着力创新简单金融纠纷前端化解高效处理机制、复杂金融纠纷联动调处机制、司法确认快速办理机制三个机制;最后一个“1”即以一个快速反应的执行流程做保证,做到快调处、快确认、快履行,确保协议合法性、规范性、有效性及兑现力。
体现专业特色
建立联动机制
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调委会已调解案件803件,其中线上调解363件,已达调解协议659件(其中线上234户),经调解当事人撤诉115件。司法确认443件(其中线上132户)。涉案金额5911万元,调解成功率达82%。
调委会基本建立“政治业务学习、岗位责任制、(会议)例会、登记统计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形成责权分明、严密高效、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以“体现专业特色、实现诉调对接联动”为基础,以“加强多条对接、构建调解工作闭环”为核心,统筹法院、银行等多方资源力量,建立完善联调联动机制,合力将矛盾纠纷吸附在一线。这就是调委会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调解方针,将法治宣传融入调解全过程,在依法调解每一起案件时,都同步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以案释法,明法析理,实现法治宣传和纠纷调解良性循环。
目前,调委会平均每天受理2至3起新纠纷,一天同时开展3场以上调解是常态,一起纠纷调解员“软磨硬泡”几个月也属正常。去年11月底,仅一周时间,便成功化解了纠缠5年之久的信用卡逾期纠纷,5年的积怨如冰川终于被融化,当事人感激地说:“终于可以过个舒坦年了!”
本报记者郭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