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参“战”,预拘留布“阵”,吕梁法院铁腕执行,刚柔并济,硕果累累。2023年1月始,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利用被执行人春节返乡的黄金时机,聚焦涉地方金融案件、涉民生案件等人民群众急愁难盼问题,在全市法院开展“春雷行动・2023”执行攻坚行动,通过拘传、罚款、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兼顾善意文明理念,以“真金白银”兑现胜诉当事人“纸上权益”。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罚款45人、拘留46人、执行悬赏43人、曝光失信被执行人189人,执行完毕215案,促成和解履行129案,执行到位4152.59万元,首战告捷。
“无人机”解锁执行新技能
用足科技力量,让执行如虎添翼。吕梁各级法院在执行专项行动中,主动运用高科技手段为执行强势赋能,促使执行工作始终超前一步。
“不要再躲猫猫了,我们已经拍摄到你在家中,再不开门,将涉嫌拒执罪,请马上开门!”1月19日凌晨6时,北风呼呼,枯枝瑟瑟,一户住所上空盘旋着一台无人机。
临近除夕,常年躲避在外的被执行人回到家中却假装不在,汾阳法院执行干警决定天未亮时行动,并利用无人机辅助观察。当无人机升空并定位在被执行人居所上空,执行干警通过手中的控制屏幕观察到屋内有人活动,随即快速入户、敲门,在说明已经拍摄到其在家中的画面后,被执行人迫于压力打开了房门……
“预拘留”执行硬核新战术
如何充分发挥法律文书的固有威力,让被执行人触动和警醒,进而迈出实质步伐,吕梁各级法院充分展开智慧,为法律文书找到凸显作用的最大公约数。
“崔平平(化名),现对你宣布预拘留通知书,要求你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否则,将依法采取拘留措施。”
1月20日,文水法院对并非完全无履行能力却一再推诿的被执行人崔平平发出预拘留决定书。慑于执行威力,被执行人崔平平一改以往消极躲避的态度,主动联系执行法官。在执行法官的组织调解下,被执行人崔平平与申请人王某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筹借资金一次性将执行款9万元全部付清。
“冻账户”发挥强制新威力
被执行人最担心什么,最怕什么,执行手段就优先从那里发力。吕梁各级法院耐心研究被执行人的心理状态,选择重点领域持续攻坚。
“被冻结了微信、支付宝,还被挂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现在我做啥都不方便,我要一次性还款!”
1月4日,元旦假期刚过,一个电话打到文水法院执行局:“我是被执行人郭某某,法院冻结了我的银行卡、微信,还在黑名单上挂着,现在我做啥也不方便,我想一次性处理这事。”一直以各种借口为由,拒绝履行债务,并逃离原居住地、手机停机、玩失踪的郭某某主动联系执行法官结案。
随后,郭某某到执行局,将剩余未还款项、案件受理费、执行费等21万余元一次性履行完毕。
“开罚单”修复诚信新体系
惩罚性法律措施作为打破执行坚冰的又一利器,选择什么节点用,瞅准哪些时机用,吕梁各级法院以案件性质为考量,以事半功倍为宗旨,全力让好举措落地有声。
“作为村委主任,我不该躲避执行,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配合法院工作。”
春节刚过,孝义法院在办理一起村民委员会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过程时,经多次传唤村委主任王某某,王某某拒不到庭,也拒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法院依法对王某某出具罚款决定书,王某某收到罚款决定书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场缴纳了罚款,并到法院积极配合执行工作,且承诺按照和解协议履行还款义务。
吕梁中院执行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将认真分析执行案件存在的新特点、新变化,力求方法手段想在前,抢在先,运用得当,真正使具备执行条件的案件执行到位,为当事人胜诉权益的保障再添一份信心。
本报记者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