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旻 通讯员刘晓彤 张奕)“狂飙”百公里,风雪兼程,只为找到案件的当事人,这是近日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一场难忘经历。案件的起因是朋友之间借贷未还,“友尽”之后告到法院,干警驱车一百多公里,就是为了送达一份应诉手续。
“嘟嘟嘟……您所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张奕法官团队法官助理魏伊民、书记员李婷婷又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拒接音”,二人摇摇头,四目对视微微耸耸肩,苦笑一声,扭过头无奈地又摇了摇头。
张奕法官走进来,看着两人的表情打趣道:“别蔫儿啊,忘记咱们的格言了吗,看看法徽,立刻满血复活!”二人异口同声说:“他们电话就不接,邮件也退了回来,人影也不露,咋整?”张奕法官低头略微思忖,突然抬起头说:“现在还是正月呢,他们会不会在老家?”“对呀!”……
这起案件的原告与被告系朋友,被告因经营需要,于2019年向原告借款8万余元,出于对朋友义气,原告慷慨相助。但约定的还款期限到了,被告说自己经营不善只能偿还2万元。
在后来交涉催要欠款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反目为仇。曾经的友谊灰飞烟灭,就连电话、微信都被拉黑,还有6万余元剩余款一直未能偿还,原告一纸诉状将昔日旧友告到太原市万柏林区法院。张奕法官团队承接该案后,依照程序向被告依法送达法律文书。结果,被告始终不接电话。前往原告提供的位于太原市大马村的居住地也未找到被告,根据身份证地址显示的老家住址也无人签收,案件送达陷入僵局。
正月十八(2月8日),依然是天寒地冻,风雪欲来之时,考虑到被告妻子的老家有回家过年的风俗,魏伊民、李婷婷根据线索,驱车100多公里前往榆社县进行送达。
一般情况下,当收到原告的立案材料(诉状+证据)后,法官就会马上着手制作传票、举证通知书等材料,把所有手续都准备好,就会打电话通知被告。之后邮寄送达,然而有些人出于“你找不到我,就没有办法”的想法,千方百计地逃避送达。
到达榆社县后,由于被告居住地信息模糊,魏伊民、李婷婷便先到被告居住的大概区域,在社区和网格员的帮助下,对附近居民一一询问,从早上到日落西山,终于找到了被告居住的院子。
被告看着风尘仆仆的法院工作人员,表示愿意积极配合人民法院争取协商解决。法院工作人员依法向其送达了应诉手续,并询问被告意见和调解建议。在踏上归程时,夜幕已降临,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落着雪花。2月16日,该案已成功调解。
法官说法
送达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贯穿诉讼始终。民事案件的送达主要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多种方式。
近年来,电子送达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和当事人不配合等因素,直接送达还是最主要、最直接、最稳妥的送达方式。为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面对“送达难”的状况,法院干警依旧事不避难,依法送达。每一次成功送达,都是为每一起案件的质量奠定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多走一公里的送达路,就是为每一次的成功送达缩短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