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

党建引领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

“爱家调解工作室”调出基层治理“品牌效应”

  侯马市浍滨街道秦村北社区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2019年6月,社区在浍滨街道秦村北社区街道调委会和普法志愿者协会指导帮助下成立了“爱家调解工作室”。该工作室充分依托社区综治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资源优势,坚持“以情化解矛盾、以法调解纠纷、以理促进和谐”,以“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调解经验,创新志愿者组织参与民事调解的新模式。该工作室先后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临汾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个案子教育一片

  “四个儿子没一个主动说把我接到他们家,这辈子算是白疼他们了!”近日,秦村北社区的王大妈走进“爱家调解工作室”寻求帮助。
  “子女赡养老人天经地义,既有道德基础,又有法律支撑,必须处置得妥妥当当,这个案子可以教育一片啊!”志愿调解员当即给王大妈撑腰鼓劲。
  经过一番循序渐进的调解,王大妈四个儿子的态度开始一点点松动,王大妈也适时出现在儿子们面前。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模样,四个儿子不约而同拉起她的手,羞愧地低下了头。走出调解室时,他们转身向志愿调解员深鞠一躬。
  类似的调解场面在“爱家调解工作室”比比皆是。大伙都说:“这里消融坚冰,呼唤真情,倡导和谐。”“爱家调解工作室”成立四年多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近四百件,调解成功率达98%。

推行八字调解经验

  作为侯马市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工作室紧紧依托辖区综治中心,完全由民间志愿者组成,坚持“以情化解矛盾、以法调解纠纷、以理促进和谐”,以“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调解经验,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兜底,自我发展孵化,深耕矛调一线”的志愿者参与民事调解新路径。
  “爱家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调解队伍涵盖人员广泛,调解员自身素质优良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司法人员、律师、教师、网格员、退休干部、老党员参与其中。工作室始终以免费义务为群众调解婚姻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为己任,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宗旨,以扎实完备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制定《家事纠纷调解室工作守则》,严格落实“谁值班、谁接案、谁调解”调解责任制和工作日值班制度,严格把握“小纠纷7天结案,中纠纷15天结案,大纠纷30天结案”,持续提升调解效率,推动服务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

凸显品牌示范效应

  “爱家调解工作室”定期邀请司法行政机关和法院业务骨干、律师等专业人员,对志愿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现场展开具体案例的分析研判,以案释法,传授专业调解方法,分享心得体会,确保培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全面提高志愿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
  “爱家调解工作室”在长期调解工作中提炼总结出“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亲民调解经验。在实践中,志愿调解员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从情、理、法等角度出发,通过普法宣传、政策咨询、沟通谈心,全力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在社区综治中心的指导下,“爱家调解工作室”组织网格员深入基层群众中全面开展巡查,零距离服务群众。针对当事人主动申请、网格员巡查发现、调解员走访发现等摸排出的矛盾纠纷,工作室力求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制订方案、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
  侯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伟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注重以调解“品牌效应”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目前,以“爱家调解工作室”为源头组建的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在构建起有关家事纠纷调解的“阶梯效应”。单一纠纷由调解室优先受理,复杂纠纷由调委会全程跟进,所有的纠纷处理都形成完整的案卷材料,成为今后化解此类问题的活教材。

本报记者狄红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4-28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6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4期

  • 第2023-04-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