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是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朔州市应县司法局聚焦人民调解领域服务对象的所急所忧所盼,积极探索新时期多元化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新途径,通过建立“流动调解室”、网格“吹哨”调解员报到、“网格+调解”等调解模式,在创新中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化解矛盾,走出一条多元化调处矛盾纠纷的新路子。
流动调解室,速办群众“疙瘩事”
针对农村矛盾纠纷“小、杂、烦”的特点,立足抓小、抓早、抓苗头,应县司法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建立了1+3+N的“网格调解员+”流动调解室。流动调解室穿插在街巷院落、田间地头,随时进行调解,打出一套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依法化解的“组合拳”,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
社区居民孙某因城南承包地玉米被地邻胡某多收割了一行,与对方发生争执,孙某要求对方赔偿现金200元,胡某表示数额太多,不同意赔偿。社区网格员了解情况后,立即邀请县流动调解室过来,主动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胡某赔偿孙某玉米棒380个,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近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如何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提高调解员的调解工作水平。”应县司法局局长冯玉宝表示,为了拓宽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思路,该局决定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主动赴田间地头、农户庭院,把人民调解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按照现场了解案情、登记、笔录、调解、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等一系列流程,让群众在家门口、在田间地头、在矛盾纠纷发生现场享受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
一声“哨令”,巧解民生“小问题”
“网格吹哨,调解员报到”,这是应县司法局主动将法治思维充分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的一种方式,利用辖区内各专属网格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等一系列工作,确保每个网格单元都有一名网格员对接。网格员遇到调解难事,一声“吹哨”,附近调解员就立即到现场报到,实现调解工作与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精准对接、网格员与调解员有效联动。
今年4月,张某有了外遇,夫妻双方经常吵架,家庭很不和谐。后来,张某偶然看到妻子的微信聊天记录,怀疑妻子也出了轨,说话间与妻子针锋相对,并对其大打出手。眼见着双方矛盾日趋激烈,社区当场调解无效后立即向附近调解员“吹哨”,希望调解员上门协同解决。调解员闻“哨”而动,主动上门,为这对夫妇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后经回访,夫妻双方解开误会,回归了正常生活。
以“哨”为令、网格员“点单”、调解员“上菜”、全方位的多元解纷模式,让基层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化解“小问题”过程中缓解了村(社区)群众间的紧张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解决基层纠纷过程中,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村(居)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推动基层法治建设。通过调和矛盾,让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有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惠及了“大民生”。
“网格+调解”创新“枫桥”好经验
应县司法局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探索出一种“1+1+1+N”的“网格+调解”模式。一个网格,一支覆盖城乡的调解委员会队伍,一个政法部门和行业组织融合的调解组织,N名县、乡、村三级调解人员,发挥着多元化调解优势,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该局通过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把调解触角延伸到社会基层治理末梢,切实做到力量下沉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社会维稳在网格,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不激化”。
据了解,应县司法局整合行业和部门调解资源,推行“网格+调解”的全网格排查调解模式,推动网格员全部成为人民调解的新力量,加入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确保每个网格都有人民调解员,切实做到把人民调解工作与网格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双员融合”。同时对新增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轮训,广泛邀请网格员参与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网格员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水平。
该局一方面发挥优势,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网格“活地图”优势,将人民调解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员日常巡查为契机,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问访等方式,及时掌握苗头隐患,建立排查台账,做到矛盾纠纷及时预警、及时研判、及时化解。另一方面划分层次,将网格内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分为简易纠纷、一般纠纷和复杂纠纷三个层次,分别由网格、村(社区)、乡镇三个层面进行调解。对于基本事实清楚的简易纠纷,由所属网格员直接开展调解,做到就地调处;对于难以快速处置的一般纠纷,由网格员联系村(社区)“两委”干部和调解员,并引导当事人到所在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参加调解;对于争议较大的复杂纠纷,及时上报当地调委会,由调委会根据案情,选择相关职能部门调解人员进行协商研究,联合调处,大大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成效。
本报记者兰锋 通讯员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