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0日是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文旅部开展了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个和消防紧密相关的节日——“广西大安消防节”。至2004年,这一传统节日已在大安镇延续了187年,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动员最广泛的乡镇消防节。
同时,这里也现存着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民间消防所。该镇至今还存留有晚清的各类消防水柜、消防桶、消防帽和各种水枪、火钩等消防设施。
为何大安会有这样的一个消防节和如此多的民间消防所呢?故事还要从一场大火说起。
清道光年间(1821年到1850年),一场大火把大安圩(大安镇前称)变成了一片废墟,全镇化为灰烬,损失极为惨重。
火灾过后,当地群众开始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每年自发举行全镇的消防演习。社会有识之士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自发组织起义务消防组织,由居民募捐购置了消防水柜,装配了水枪、火钩、消防桶等消防设施,组建了德隆社、群乐社、永安社、永隆社等5个消防队,利用圩内5处水塘作为消防水源,并制定了消防公约。
1916年9月17日,大安镇举行了大规模的消防演练活动(称:大安校水柜活动日),而这一天,也约定俗成地成为了大安镇的传统消防节。解放后,演练的方式与内容不断改进,镇上居民也形成了良好的消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大安人把“校水柜”活动改称为“消防节”。
如今,当地政府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员会,组建了22个义务消防队,制订了安全防火工作公约。同时,各街道还设立了消防监督岗,经常对防火情况进行检查。平时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发现火灾隐患就指出来。一旦出现火警,全镇人民群众不论男女老少、亲疏远近,都会自觉投入灭火行列。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