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明镜副刊

儿时的端午节

  又是一年端午节,儿女们早早就送来节令食品,尽管现在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总觉得一些节日缺少了儿时的那种气氛和味道。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端午节差不多像过春节一样重视,习俗也很多,要包粽子、插艾、系脖索(五彩绳)、戴香布袋(香囊)等等。
  端午节前夕,妈妈总会早早准备。她用各色的花布块儿,缝成各种形状的小布袋,把从药铺里买回来的丁香、香草、白芷等香料装进布袋里,鼓鼓囊囊的,再把口缝好,香布袋就完工了。妈妈又把五种颜色的丝线摆放在桌子上,用手搓成脖索绳。五种颜色很有讲究,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蕴涵着五方神力。有人把脖索叫长命缕、续命缕。端午节系五彩绳,不仅可以驱邪除魔,还可以祛病强身,明朝余有丁在《帝京五日歌》中说“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先在门上插好艾草,然后给我和姐姐系脖索,手腕上、脖颈上各系一条。那时候,没有太多的装饰品,所以很盼着端午节的到来,系上这小小的彩线,戴上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香布袋,还总会找小朋友们炫耀一番,比比谁的颜色更多、谁的更漂亮。
  接下来是包粽子。妈妈搬个小凳子坐在地上,把浸泡好的软米、粽叶、大枣放在顺手处。只见妈妈把选好的2-3片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在尖尖处放一个枣,抓起软米撒在枣上,米快装满时再放一个枣,然后用粽叶进行包裹,并根据需要边包边续叶子,直到包裹成严严实实的四角菱形,最后用马莲系牢。翠绿的粽叶在妈妈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在旁边看得出神,帮不上什么忙,只能递个粽叶、马莲什么的。有时候还趁妈妈不注意,偷吃一个大枣,如果被妈妈发现,我便扮个鬼脸,一笑了之。
  中午的时候,还会吃糖糕、凉粉,为的是清凉消火。妈妈总会让我把粽子、糖糕、凉粉等吃食送给周边的老人们,作为向长辈们的节日慰问和祝福。
  戴在身上的脖索,不是一直戴着,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随便去掉的。要等到乌莺(知了、蝉)叫的时候,把它剪下来,挂在树上,让乌莺衔走,这样祛病辟邪可以更长远。
  这些是过节的一种氛围和习俗,不一定真的会带来什么好运,但充满欢乐和趣味,让人留恋不舍。

郑振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8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6期

  • 第2023-06-21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9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