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去有水域的地方玩耍成为许多人消夏解暑的首选。因此,暑期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
7月4日14时22分,晋中市昔阳县东会村郭庄水库,一名男孩在河边拍照,不幸失足溺水。事故发生后,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昔阳大队接到求助电话,请求协助打捞。随即,10多名救援队员携带救援设备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到达现场后,消防救援人员根据水域情况以及目击者的反馈信息,很快确定具体救援方案。他们一边用打捞钩在男孩可能溺水水域摸排搜寻,一边仔细排查定位,不放过任何一处水域。
经过近2小时定位排查,消防救援人员在出事水域确定了几个疑似点。随后,经过继续排查,救援人员终于找到了孩子所在位置。
不幸的是,男孩被发现时,由于落水时间太久,已无生命体征。据现场围观者透露,男孩刚满17岁。
“打捞任务虽然完成,但面对已逝的生命,现场所有队员却非常悲痛。”救援人员收拾好救援设备默默离开现场。
在晋中市,每年都有青少年溺亡事件的发生。2022年8月18日16时45分,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称,左权县石匣乡石匣水库周宁村附近拐角处有人溺水。大队立即出动2辆消防车,12名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处置。
由于天气条件恶劣,救援难度较大,平遥大队、寿阳大队救援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增援。终于,8月19日11时3分将溺水人员救出。经现场法医、120医护人员检查判定,该溺水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医护人员宣布无生命体征的那一刻,消防救援人员默默地低下头:“看到年轻的生命逝去,我们心中无比惋惜,但也很无奈。”当时在事发现场的救援人员霍艳兵说道。
像这样的溺水事故救援霍艳兵参与过很多次,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的那次救援。“记得当时救的是一名高中生,当我们打捞起他来时,已经没有了呼吸。”霍艳兵说,在救援的过程中了解到,男孩的父亲离世早,男孩在妈妈的照顾和陪伴下长大,这些年一直跟妈妈、奶奶相依为命。“当时,我们不忍心通知老人,但是没有办法,当老人得知实情后跪地嚎啕大哭的场景,我一直记得。她说,她愿意换孩子的命……”
据了解,人溺水后,因为呼吸停止,而体内储存的氧气有限,多数人只能短暂维持5分钟左右的生命存续时间,时间的短暂也导致生存几率的降低。
据消防救援人员介绍,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现存在以下特点: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脱离学校和家长监管出游的过程中;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群体中。
那么,怎样避免悲剧发生?意外落水时,又该如何自救?为了提高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能力,连日来,我省各地消防救援部门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组织居民开展防溺水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做好对孩子日常活动的安全监管,共同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7月28日,运城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市电视台监督热线栏目开展了“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专题科普公益课堂线上直播活动,活动吸引了2万网友在线与“蓝朋友”一起学习预防溺水知识。
“错误的救援方式不仅不会挽救溺水者的生命,还会危害自身安全。”直播中,盐湖区红十字志愿者段月月向粉丝们讲解了预防溺水常识,并邀请消防救援人员现场演示了正确的自救和施救方式,并对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在临汾市,侯马大队宣传人员则走上街头将自己亲手设计的印有“防溺水安全教育‘六不准、两会’”的消防扇子送给过往群众,提醒家长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
“不要一个人外出游泳,当同伴落水时,要及时寻求路人的帮助,并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在游泳过程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同时,宣传人员还为群众详细讲解了如何正确使用救生衣,以及溺水后的自救措施等知识。
与此同时,朔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朔城区大队宣传小分队也在辖区开展了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中,消防小分队通过讲解救援中遇到的各类溺水事故案例,向群众宣传“防溺水措施六不准”、预防未成年人溺水等安全知识,提醒家长不要带孩子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家庭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家长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这里记者呼吁每一个家庭,要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意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不断加强未成年人自防自救能力,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本刊记者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