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珏机智断虎,很快传遍四方。一般县城都是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只有长子县城是五个城门,多了一个小西门。现在长子城边,还有个五门村。长子人民敬仰崔珏为民除害,尊称他为崔府君,分别在西山和城内东街建起府君庙。把崔珏断虎故事编成戏剧,传颂后世。
崔珏在长子的政绩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扬,被称作“仙使”。当年河北滏阳(今磁县)年年遭水灾,太宗皇帝急忙调崔珏任滏阳县令。崔珏到任后,明察暗访,弄清水灾是由于一条水蛟在作怪。崔珏便在河上设坛祭祀天帝,随后亲自入水斩蛟。从此,滏阳县内水患灾害得到根治崔珏任职滏阳期间,继续施行惠爱之风、仁德之政,深受群众爱戴。
崔判官的帝王奇缘。崔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应得到百姓的爱戴与怀念。崔珏死后,长治和磁县人民在多处为他建立祠庙以供祭祀祈祷。而令人惊奇的是在他去世数百年后,祭祀他的祠庙规模宏大,遍布全国,时至今日,仍然香火不断。崔珏作为一名生前只做过县令的“芝麻官”,在死后却受人尊敬,且被不断神化,实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崔珏的流传与神化和历代帝王的封赠祭祀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他生前死后,一直和皇帝有着不解之缘。
与唐太宗的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而夺权上位。民间一直流传着“唐王游地狱”的故事,并被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所采纳。相传他在晚年经常看到兄弟的鬼魂出入宫廷,于是便命令麾下骁将秦叔宝、尉迟恭为他把门,这便是门神的来历之一。又传说唐太宗曾被其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告到地府。恰好崔珏有兼理阴阳的本领。唐太宗到达阴府以后,崔判官竭力为他辩护,使其不但无罪,还添寿二十年。唐太宗为感谢崔珏的添寿之恩,便为他加官,封其为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与唐玄宗的传说:崔珏死后几十年,安禄山造反时,唐玄宗夜梦神人相告:“贼定会自生自灭,陛下不必担心。”并告他:“臣滏阳令崔珏是也。”等安史之乱平息以后,玄宗下令修建崔府君庙,追封崔珏为灵圣护国侯。
与宋朝皇帝的传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康王赵构(即宋高宗)要北上议和,途中暂居于崔府君庙,掷珓占卜吉凶,崔珏显灵阻止他北上,遂得偏安东南百余年。此外,又有“泥马救康王”的传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虏去,康王赵构作为人质,被金驱回,金人随即反悔,又来追捉。赵构正在磁州府君庙休息,忽然一名老者牵一匹白马,说:“金兵已追来,赶快逃走,已经为你准备好鞍马。”赵构骑白马渡过黄河,却发现白马一动不动,定睛一看原来是府君庙门前的泥马。赵构在临安登基以后,在都城修建了一所高大巍峨、富丽堂皇的崔府君庙,赐额“显卫”以示不忘崔珏救驾之恩。
四、由廉吏到神祇。古代中国,有这么一类官员,他们生前是清正廉洁的官吏,死后是受人万世敬仰,建庙祭祀以示怀念的神祇。崔珏无疑是其间的佼佼者。作为一名下层官吏,崔珏在死后备受荣宠,多少皇帝出于这样那样的政治目的,编造出与崔珏有关的故事、传说来抬高自己。而崔珏的职位也就越升越高:唐玄宗封崔珏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封护国显应公;宋神宗封为护国显应王;宋徽宗时加封为护国显应昭惠王;宋孝宗秉宋高宗命,封其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元朝时,被封为“灵惠齐圣广佑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崔珏为神,正神位号,赐称唐长子令崔公之神,命岁时致祭。
崔珏由人到神,由廉吏到判官,世代流传,已近千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朴素的道德伦理和法制意识。无论是全国性的神祇包公,还是地域性的神祇柳宗元(罗池神),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生前就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崔珏无疑也居于这一行列。
古代法律属于伦理法治,其间充满了许多善恶果报思想。崔珏故事作为一种沉淀于传统文化中的集体记忆,反映了人民对清官廉吏的渴求和惩恶扬善的意愿。在崔珏故事的流变过程中,我们不必苛责其间的法治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法律,其表述方式是否合乎逻辑。正义的缺失,打破了百姓心中的平衡,他们想入非非,希望得到心理补偿。于是,企盼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实现公平正义。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崔珏故事中的神化成分了。
崔珏在任时,济世救民,克己奉公,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由于民间的普遍祭祀怀念而不断神化,使得帝王也不得不借他造势。因此,历代皇帝对其褒奖有加,由侯至公,由公至王,由王至神。崔珏无愧为人、鬼、神共敬,君、臣、民同祀的一代廉吏。
赵瑞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