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

我省发布防范虚假网络投资诈骗提示

  本报讯(记者王旻)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9月26日,记者从山西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获悉,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信息,该办公室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诈骗,尤其要当心三种实施途径,防范财产损失。
  途径一: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
  途径二: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消费者好友,将其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投资暴富案例”“直播课”骗取消费者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消费者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会员渠道”等诱骗消费者参与投资。
  途径三: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资金投入,随后不法分子将资金转移。
  据介绍,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省处非办提醒:日常生活中,要牢记“三不”原则。
  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
  不轻信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消费者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
  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