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

示范引领 实践创新

5家法院获评山西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   12月7日,全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调解工作,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大会召开。会议通报表扬了32个山西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5家法院成功入选,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作交流发言。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典型示范引领全省法院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

    杏花岭法院
    巧断家事纠纷工作法

      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形成家事纠纷多元化解“一生一世”(1314)模式。
      “一张圆桌”,即设立圆桌法庭,通过温馨的审判,促进当事人的理解、沟通、宽容,推行引导式调和裁判,最大程度修复感情、维护和谐。今年,该院诉前调解离婚诉讼案件295件、调解撤诉604件。
      组建“三支队伍”,即心理咨询师、家事调查员、专职调解员队伍,心理咨询师为未成年人等诉讼群体进行心理疏导,聘任9名退休法官、妇联工作人员、律师为家事调查员,选聘54名家事案件专职调解员,从政法单位、街镇社区、院校律所退休人员中选聘18名专业调解员。今年,该院成功调解家事案件899件。
      “一套组合”,即对判决准予离婚的案件,发放《离婚证明书》395份,有效保护当事人隐私。同时,该院延伸审判职能,发出18份《家庭教育指导令》,监督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发放187份法官寄语,鼓励当事人用宽容和爱迎接新生活。
      “四步举措”,包括组织社区民警、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开展家事纠纷专项排查、分级预警处置。对于重大矛盾纠纷,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联席研判、合力攻坚,今年共召开联席会议11次。专业法官团队准确查明事实,统一裁判尺度,实现“类案同判”。该院还推行判后回访,督促生效判决及时履行,畅通家事案件救助“绿色通道”,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祁县法院
    “统+联+融”工作法

      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我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祁县人民法院前置司法服务,统筹基层力量,将纠纷化解于诉前,玻璃器皿企业实现了“零诉讼”。
      统筹协调向内聚合,构建指导人民调解、委派特邀调解、开展诉前调解、促成执行和解四重格局,90%以上涉企纠纷推送至调解组织先行调解,调解成功出具调解书或司法确认。强化专业解纷队伍建设,该院选任15名涉民营企业纠纷专职调解员,速裁团队与调解员无缝衔接、诉前调解,帮助企业找到“最优解”。用好基层力量,形成以驻站法官为主体,各方力量参与的联调体系。
      阵地联动向外延伸,升级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助企窗口、涉企纠纷调解室,提供“诉前评估+接访调解+速裁快审+判后答疑”全链条服务。该院在县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中心、企业集中的乡镇社区设立5个法官工作站,协同乡镇、村(社区)建立18个诉调对接联络点,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县综治中心微信小程序对接,对涉企案件提前研判、联动化解。
      该院主动融入向前拓展,开展服务保障专业镇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法官与18家中小微企业联点服务;开设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开展法官进百企行动,帮助25家企业排查风险隐患36起;制作了《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范指南》,开展8场无讼企业创建活动,发放司法建议,实现审理一类案件、堵塞一批漏洞。

    武乡法院洪水法庭
    “内修、外防、治未病”工作法

      武乡县人民法院洪水人民法庭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纠纷调处,95%以上的涉农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得到妥善解决。
      三主体强化“内修”,法庭法官提升农村工作能力,在涉农纠纷调处过程中,通过拉家常、大白话提升化解实效。吸纳司法所退休干部、村委离任党员干部等16名乡贤加入调解员队伍,发挥他们威信高、熟悉农业生产、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开展调解工作。邀请辖区40余名网格员参与纠纷调解,法庭提供法律指导,实现发现矛盾早、调处纠纷快、化解纠纷实。
      三服务筑牢“外防”,洪水法庭通过开展普法宣传,将普法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镇集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群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开展法治课堂,常态化为乡镇干部进行法治授课,制发司法建议书,助力基层治理;开展巡回审判,法庭干警足迹遍布洪水镇40余个村,对矛盾纠纷现场审、就地调,将司法温度融入诉讼服务全过程。
      三部门联动“治未病”。“法庭+派出所”联动,信息共享,定期走访,对可能形成诉讼的纠纷分析研判,让矛盾纠纷止于初起。“法庭+司法所”联动,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与洪水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力调解10余起羊吃连翘纠纷,让矛盾纠纷解在诉前。“法庭+村委会”联动,成立1家诉讼服务站、3家法官工作站,下沉到村开展“法律顾问”活动,让矛盾纠纷消于萌芽。

    阳城法院
    “五步三联动”工作法

      阳城县人民法院创立“情调理顺”品牌,打造化解家事纠纷“五步三联动”工作法。今年,案件调撤率提升到了78.46%。
      建“情调理顺”机制,阳城法院和妇联设立调解站,乡镇设调解室,村居设调解屋,建立一县一站、一镇一室、一村一屋家事解纷平台。聘任乡镇、村居妇联主席为家事观察员,聘请3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和退休法官为专职调解员,聘请14名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建立“法官+三员”多元解纷机制,观察员排查化解纠纷,20日调不成出观察报告;调解员居中调,30日调不成立案开庭;心理疏导员全程参与,法官全案全程协调。
      走“五步入情”程序,如我在诉“听”、换位思考“劝”、公平公正“讲”、因势利导“促”、心平气也“顺”。通过听当事人说、听观察员说、听关键人说,专人专业施劝,法官释法说理、提出调解方案、定期跟踪回访等,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案结事了人和。
      用“三层联动”办法,实行家庭教育联动、家庭治理联动、家风建设联动。法院与妇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聘请8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发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48份,到庭接受教育指导26人,帮助一名6岁儿童重返校园。通过妇联、公安及基层组织摸排“五色家庭”,分级预警、分类施策,对涉家暴案件下发人身安全保护令3份,向公安机关推送预警信息5条。建成文化长廊,开展法治讲座19次,家事法官作客电台讲述家事故事,受众达3万余人次。

    稷山法院
    “一村一法官联络站”工作法

      稷山县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县委、县政府领导支持和省高院、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导下,在60个行政村建立法官联络站,形成排查防范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做好信访维稳、服务人民群众的鲜明导向,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2022年,稷山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同比减少1041件。今年,民事案件同比下降6.8%。“一村一法官联络站”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42件,同比上升22.4%。
      “四步走”建好阵地,该院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法官联络站,统一确定地址,样板推广建设,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1十1十N”选派法官,承担所对接联络站的指导、协调工作,21名员额法官、59名正式干警全员参与,满足“一村一法官联络站”建设需求。法官根据入驻村案件情况按需创建,制订个性化包联服务方案,送法上门服务群众,促进基层治理。
      “三方聚”选好人才,该院从网格员、法治示范户、星级文明户、法律明白人、平安志愿者中选聘调解员,邀请7名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调解能手担任特邀调解员,对专业性强、涉众型纠纷,联合交警、人社、妇联等部门协同作战、协力化解。
      “五件事”明确任务,公布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操作流程,将调解平台导入“一村一法官联络站”,制作《案例选编》进村培训,建立调解员微信群答疑解惑,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讲120余次,实现小事不出村,提升诉源治理效能。

    曹逸凡 白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