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

让“对簿公堂”的母子冰释前嫌

忻府区法院聚焦司法审判绘就新“枫”景

  有句俗语:一娘能养十儿女,十儿难养母一人。日前,家住忻州市忻府区奇村镇的杨老太就遇到了无处养老的糟心事。
  杨老太今年67岁,丈夫去世早,她含辛茹苦养大三个儿子,本以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了,却没想到仨兄弟在赡养老人的事情上出现“梗阻”。杨老太丈夫去世后,留有位于忻府区某村宅院一处,2015年5月,杨老太与三个儿子签订了一份《分单》,将该宅院进行分家析产,当时约定三个儿子在其分得的房屋中留一间供母亲居住。之后,三个儿子重新盖了新房,最后却都互相推诿,不让母亲居住,也不向其支付生活费和医疗费,致使杨老太生活陷入窘境。不得已,老人一纸诉状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
  由于杨老太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奇村法庭庭长了解案件经过后,准备带着书记员去其所在村委会进行调解。考虑到对簿公堂可能使母子感情疏离,对当事人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于是决定先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电话一接通,杨老太就向法官倒起苦水。原来,杨老太之前一直与老二共同生活。老二今年四十多岁了,至今还是单身,加之常年不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平时动辄便呵斥自己。由于其他两个儿子对杨老太不管不问,渐渐地老二对母亲也有了意见,要求杨老太去老大、老三家轮流居住。杨老太在老大家住了两年准备搬到老三家去住,可老三却不愿意收留自己。现在,杨老太陷入了无人赡养的困境。
  分析情况后,法官决定先做老大的工作。经过一番释法明理后,老大态度诚恳,表示愿意尽力赡养老人,听从法官调解。接着,法官拨通了老三的电话。“她当初对我们不闻不问,怎么现在想起来还有个儿子了?”接电话的是老三媳妇。当承办法官表明“来意”时,老三媳妇也说出自己的不满,自家盖新房时杨老太没有给添一分钱,因此心有怨气,不愿意接纳老人。
  知道其心里症结所在后,法官有了主意。一方面对老三两口子进行思想疏导,唤起他们血浓于水的亲情,一方面增强对老人赡养的认知责任,说明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义务,不容怠慢消极和推脱逃避。经过耐心劝解,老三和其媳妇均表示愿意接母亲来家居住。
  次日,法官将杨老太和她的三个儿子一起叫到法院。大家围坐下来后,法官表示,千里烧香拜佛堂,不如孝敬爹和娘,孝敬赡养老人是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听了法官的话,三个儿子对以往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向母亲深表悔意。最终杨老太一家人协商决定:杨老太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居住半年,每个儿子每年给付老人生活费2000元。至此,该案件成功调解,一家人冰释前嫌,杨老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案件蕴藏大智慧,忻府区法院找准司法服务“小切口”,做深做实人民调解工作,绘制出最美新“枫”景。

  赵丽 边瑞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