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县城如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既没有先进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又没有标准化建设体系,靠什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沁县县委政法委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目标,以增强网格化服务管理质效为抓手,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扎实成效。
“三聚焦”推动综治工作落实落地
聚焦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该县以“党建引领、空间共享、服务多元”为建设理念,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建强网格体系,织密网格党组织,将组织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目前,全县218个行政村,共建立农村网格党支部218个、网格党小组311个,在6个社区建立社区网格党支部32个、网格党小组45个。
聚焦机制优化,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该县严格办理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分流转办事项,对各乡镇上报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民生事务等,由县综治中心牵头,协调各单位及时办结处理,并做好核查反馈。同时,积极推进“警网融合”,按照责任区属地管理原则,全县111名民辅警下沉网格开展工作。各村(社区)网格员在乡镇统筹指导下及时对接责任区下沉民辅警,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确保问题收集全、处理快、办结实。
聚焦队伍建设,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为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该县充分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去年7月起,该县29名专职网格员每人每月增加补助150元,农村兼职网格员每人每月增加补助100元,既提升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网格员量化管理提升空间。同时,制定完善《沁县网格员管理考核细则》,激发网格员队伍工作活力。
“三提高”确保综治工作走深走实
规范阵地建设,提高运转效率。全县统筹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县信访接待中心、多元解纷中心融合建设。县级按照“一体四区”的格局实体运行,即综合办公体、群众接待区、矛盾纠纷调解区、心理咨询区和法律服务区,为群众提供多元解纷服务。乡村两级整合法律诉讼服务站、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法官工作室等资源成立社会治理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健全联动体系,提高工作质量。该县建立一张全科网格、一支网格队伍、一份职责清单、一个实战平台、一项闭环机制、一套考核办法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实现采集、上报、处置、分流、督办、结案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实施“1135”工作模式,搭建一个多元化解阵地,用活一套“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矛盾调解三级联调、社会治安三级联防、安全隐患三级联勤、民生服务三级联办、视频调度三级联动,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格局。
加强网格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该县严格全科网格员工作事项转入,进一步规范网格员职责任务,截至目前,全县共14个部门42项工作纳入网格员工作事项,全面执行《沁县网格员管理考核细则》。
“三优化”助力综治工作见行见效
优化网格员工作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该县坚持主动式服务和被动式落实互促互进,主动式服务,即:广泛开展政策发布宣传、惠民信息推广、民生事项办理登记,深入开展“网格+敲门”行动,把问题隐患排查在前、解决在前,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助力“枫桥经验”在沁县落地生根;被动式落实,即:依托全科网格覆盖优势,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扎实完成部门繁杂的业务数据摸排和统计工作。
优化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县综治中心加强与县级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积极汇聚法院、司法、人社等部门职能优势,为网格员提供背靠背服务,深入开展“网格+警格”(社会治安)、“网格+妇联”(婚恋家庭)、“网格+民政”(社会救助)等专项工作,真正发挥网格作用,精准服务群众。
优化网格化智慧管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该县建立智慧网格员队伍培训机制,开展网格业务交流会,邀请行业专家、业务能手从党的建设、基层治理、社会治安等多角度授课,全力打造复合型智慧网格员队伍。积极拓展长治网格App功能,增加事项类型和任务分配等多种现实功能,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基层稳,社会安。“微网格”看似微小,却承载着无数民生事,以其独特的力量撬动着基层的“大治理”,让基层和谐之风更加浓厚。沁县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网格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早日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强大。
本报记者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