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0公里寻亲路整整走了37年

朔州公安“寻亲行动”助力骨肉至亲团圆

  “来,大家一起合个影!”在桑干河畔、清凉山下的“花果之乡”——怀仁市何家堡乡芦子沟村一个普通农家院里,随着“咔嚓”一声,杨女士终于和家人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在朔州市公安机关的帮助下,跨越37年,杨女士终于与亲生父母相认。
  时间回到37年前,因杨女士的生父孙某堂家庭贫困,夫妻俩思虑再三决定,将刚出生3天的四女儿送由他人抚养。随着生活条件的慢慢改善,孙某堂产生了认亲的念头,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抱养孩子的杨某在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便数次前往寻访,均无功而返。
  2010年,杨女士的养父去世,在弥留之际告诉了她的身世。“我家两个孩子,兄妹之间感情很好,从小父母也很疼爱我,从没想过自己是抱养的。”杨女士满怀感激地说道。知道真相的杨女士对是否要寻找亲生父母也曾犹豫过,一方面养父去世前给的信息很少,只知道自己出生在怀仁市何家堡乡芦子沟村,生父姓孙,其他情况一概不知,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自己也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从小被抱养出去心存芥蒂。
  “毕竟血浓于水,而且养父在去世前告诉我这个消息,也是愿意我找到亲生父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女士觉得亲情更重要,“我现在已为人母,也明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思念,寻亲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根,也是一个心愿。”经过和养母沟通,杨女士便坚定了找亲生父母的想法。
  2023年12月6日,杨女士在寻亲网站看到了有怀仁市公安局民警的联系方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联系到了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张卓梁。因距离遥远,杨女士只能先以微信方式沟通,把自己的情况和诉求告诉了张卓梁。
  了解情况后,张卓梁与刑事技术大队法医张仕军第一时间和何家堡派出所所长赵金磊、户籍民警杨晓华联系。然而,翻阅了大量户籍资料,却没有一点头绪。
  “走,咱们找找村书记,他可能知道点情况。”杨晓华建议道。为了尽快让杨女士找到亲人,民警立即找到芦子沟村村书记,经过连日来多方实地走访摸排,仅用3天时间便确定了一个名叫孙某堂的人高度疑似。
  “我们找到了一个人,你们双方描述很是接近,如果有时间过来一趟。”为了进一步确定,张卓梁让杨女士到怀仁市公安局提取了血样,然后和孙某堂的血样一并送到朔州市公安局科技处进行了DNA比对。“比对成功了!”得知消息后,张卓梁第一时间联系了杨女士,告诉她孙某堂就是她生父的时候,杨女士喜极而泣。
  临近过年,由于工作关系,杨女士按捺下了思念之情,和生父孙某堂约好年后见面。3月25日15时,在刑事技术民警和属地派出所的组织下,杨女士与亲生父母终于相认。相见那一刻,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喜悦的泪水止不住流出了眼眶。37年前,迫于无奈的别离;37年后,血浓于水的相逢。200余公里的寻亲之路很近,但是走了37年。幸好,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朔州市公安机关以公安部部署的“团圆行动”为抓手,扎实践行民意警务,畅通警民沟通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寻亲的新期待、新要求,借助科技手段,整合力量,提升效能,全面开展寻亲行动。据统计,截至目前,朔州市公安已帮助50个家庭实现团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报记者兰锋 通讯员孟令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10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8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4-01期

  • 第2024-03-29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