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她以一颗对待工作的忠心、为民服务的诚心和敢啃硬骨的耐心,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诠释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意义,她就是阳泉市郊区旧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周莉蓉。为保一乡平安,护一方稳定,周莉蓉贡献着人民调解员的力量,多次被省、市、区授予“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先进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2023年,周莉蓉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上排忧 下解难
成为维稳主力军
旧街乡地处郊区西北山区,是阳泉的西大门,由于石太铁路、307国道、太旧高速和西外环高速分别穿越乡境,各村又分布在“一线一沟一梁”上,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前几年,无论什么事,只要村干部解决不了的,群众就直接找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不立马解决就不肯罢休。周莉蓉每次都会主动介入纠纷,经过多次实地勘查和调查了解后,事态得以平息。为此,旧街乡调委会的牌子逐渐亮起来了,老百姓一有纠纷哪里也不去,就找小周处理。旧街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常说“别看咱调委会规模小人少,关键时候可真能顶大事”。
抓症结 巧入手
精准调处破难题
人民调解是学问,调解技巧是关键。日常调解中,周莉蓉喜欢学习借鉴中医的问诊原理:“望(察颜观色)、闻(耐心倾听)、问(调查了解)、切(找准根源)”,调解效果事半功倍。
某村村民荆某在某驻村企业上班,趁午休时间上山采摘核桃时发生意外死亡,死者家属对此不依不饶,认为荆某采摘核桃的行为是荆某所在单位指派的,是工作原因造成的死亡,并召集部分亲友聚集在村委会门口,要求村委会尽快协调企业按照工伤死亡解决,否则就将荆某遗体抬到村委会或乡政府门口。家属们情绪激动,荆某所在企业负责人也觉得冤枉,双方互不相让,个个剑拔弩张,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周莉蓉瞅准时机,连忙招呼双方当事人先到村委的会议室坐下来,喝点茶消消气,随后采用“背靠背”分开的调解方式,在法、理、情上耐心做各自的思想工作,双方终于以冷静的态度坐在一起进行交谈,她还将驻村企业的上级领导请到现场一并参与调解,这一招果然奏效,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难磋商,终于成功解决了这起因企业员工意外死亡引起的赔偿纠纷。
法治人 情动人
法情并重保稳定
基层乡镇所调处的案件,就是别人眼里的“没钱没势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周莉蓉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在家人眼中,她就是拼命三郎。
有一次,在调解一起棘手的案件中,周莉蓉满脑子都想着:“该用什么调解方案?从哪个弱点入手?今天必须一鼓作气调成个七七八八,否则调解一旦断开,所有的付出都会前功尽弃……”她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以法说理,以情动人,耐心地开展着劝解协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调解有了明显成效,双方当事人在周莉蓉的安排下顺利签订了调解协议。当事人满是感激地说:“小周,你看看都晚上十二点多了,为了我们的事让你饭也顾不得吃,水也顾不上喝,真是太感谢你了。”
因为周莉蓉耐心细致的调解和对群众和风细雨式的接待,久而久之,十里八村的村民百姓,都亲切地称周莉蓉为“小周”,谁有了不顺心的事都愿意找“小周”讲,都愿意听听“小周”是啥意见,“小周”就是化解矛盾的主心骨。
本报记者邢晓瑞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