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营镇地处阳泉市郊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人口多,农村社区损害赔偿、邻里纠纷等矛盾易发多发。近年来,阳泉市司法局荫营司法所助理员、荫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侯立敏,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不断探索形成了以“和为美”家事调解室、温情“四字诀”和“333”矛盾调解法为内容的“温情调解工作法”,实现了访调对接、事了民和,让司法尺度有了亲民温度,促进了全镇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侯立敏带领的荫营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2014年,侯立敏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人民调解员”,202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温情“四字诀” 重理更重礼
以理服人更要以礼待人。“听”: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双方,侯立敏把听放在首位,引导当事人宣泄情绪,让其心里的气话有处说。她做足“沉浸式倾听”功夫,不仅让说,而且要说透,在说中听是非,在听中明真相,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记录员”和“共情者”。“劝”:对言辞激烈、情绪失控的当事双方,从轻财重义、维护亲情、抚养赡养等方面及时进行“灭火降温”,从案件细节入手,找准切入点,用“劝”字拉家常,推动双方换位思考、握手言和。农村纠纷的调解不仅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调处矛盾,更需要在情理范围内解开心结。“讲”:她坚持用情介入,通过春风化雨的语言向当事人说事、讲理,推进“心事双解”。“断”:针对当事人不同矛盾类型、争议焦点和性格特点等,立足综合判断,进行“把脉问诊”,通过温暖讲解、温情化解、温馨纾解,讲理更讲礼,“三温”泄心火,“三解”止纷争。
智慧“连环招” 解纷又解心
用好“333”矛盾调解法,调和不平事,解开千千结。“三心”促“三导”:侯立敏借助人熟、地熟、社情熟的工作基础,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邻里纠纷,进村入户,用耐心细心公心“三心”和引导疏导劝导“三导”工作法当场化解,让冤家变“和家”,化解街坊四邻因“锅碗瓢盆”碰撞出的矛盾。去年以来,她开展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共82次、排查纠纷51件。“三头”明“三问”:侯立敏把办公室从机关大院搬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话一个家常,向群众问缘由、问损失、问想法。对损害赔偿等引发的调解周期长、标准难统一、意见不一致等问题,采取进田头、走村头、坐炕头说事、亮理,促进案结事了人和。“三活”带“三解”:讲活常理,她坚持把事情说透、把道理讲清,引导当事人秉常理看问题、识纠纷、找不当,主动纠错纠偏,用道理化解;讲活情理,与当事人讲重义轻利、容人容事、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引导其顾情面、看长远,用情理助解;讲活法理,对思想认识上有误区的信访群众,坚持以案释法,引导当事人坚守法律底线,依法维护权益。
刚柔“情利法” 促合又促和
融通“情利法”,调解暖民心。2019年5月,荫营镇成立全区首个品牌调解室——“和为美”家事调解室,负责调处赡养、抚养、继承、婚姻等家事案件。通过背对背讲事、面对面讲和,引导当事人重情义、亮风节、看长远,遇上疑难复杂纠纷还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来调解室担任“和事佬”。4年来,调解室共调处婚姻家庭纠纷918件。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窗口”。侯立敏坚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把问题摸透、把原因弄清,找准矛盾化解的平衡点和着力点,通过用好平衡杠杠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对个别难缠的矛盾纠纷,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从法律角度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专业调解建议,引导当事人在坚守法律政策底线的前提下维护合法权益。担任司法助理员15年来,侯丽敏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500多人次,主调和参与调解各类纠纷1200余件,调解成功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本报记者孔维佳 通迅员武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