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近年来,忻州市静乐县公安局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心、用力、用情打造枫桥式社区(农村)警务,激活基层“神经末梢”,打好基层治理“平安结”。
“老干部坐诊”释放新动能
今年以来,静乐公安在前期社区警务室运行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划片设置65个农村警务室。为解决农村警务室警力不足、部分民辅警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静乐公安从退休的政法、乡镇干部中返聘14名口碑好、威望高的老同志充实到各农村警务室中。
这些老同志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容易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他们既会“法言法语”也会“家长里短”,既懂群众工作也有化解手段,在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时,犹如多年经验的老中医坐诊把脉,能够精准将“情理法”融合择情处置。遇到难缠的矛盾纠纷时,利用社会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更能融合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综治合力,把矛盾“死结”化为“活扣”。
在辖区派出所的带领下,老同志们充分依托基层党组织,整合各类综合力量开展农村治理。他们将农村警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了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服务联办。
警务微信群“细”处做文章
在枫桥式社区(农村)警务运行过程中,静乐县公安局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内的“静乐县枫桥式社区(农村)警务微信工作群”,使警务工作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细微之处见真章,最是小事暖民心。小康苑是全县最大的移民小区,梅苑警务室得知小康苑一制衣公司诸多员工因照料放假在家的孩子无法前来务工,订单无法按约完成后,主动介入,邀请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协调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将职工家里无人照顾的孩子组织起来,既保证了企业订单的圆满完成,也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工作中,警务室作为民事纠纷与治安纠纷调解的缓冲区,通过讲政策、送法律、化矛盾,使一件件纠纷得以满意调解;通过常态化开展所辖小区、沿街门店等“九小场所”巡逻检查,牢牢守住社会基层治理的主阵地;通过警务微信群开展网上预警,不定期地将辖区治安状况、预警提示发布,与群众分享、互动,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增进警民感情。
社区警务室自运行以来,共化解邻里、家庭矛盾纠纷160余起;征集社情民意565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50余件,解决急难事65件,收到锦旗28面、感谢信127封以及爱心企业人士捐赠的警务巡逻车10辆。城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总数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28.56%。
多方联动解陈年纷争
今年以来,静乐县公安局把18起信访积案列入“清单式”重点关注,各警务室工作人员上门走访,耐心说服,用心化解,目前已成功化解3起信访积案,5起信访积案上访当事人息诉罢诉,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静乐县丰润镇步六社村与泊水村土地权属争议纠纷自1993年起久拖不决,且矛盾持续升温。2014年,因农历三月十八“拔花花”古庙会甚至引发械斗,致一人死亡。历经多年,此案成了村里、镇里、县里极为难缠的积案。2023年,静乐县信访局将此案移交鹅城派出所,由鹅城派出所警务室返聘人员吕乃柱挂帅,组织丰润镇人民政府、县国土资源局、丰润派出所等部门开展调查化解工作。
工作中,以治安办、警务室人员等组成的调查组沉稳应对,先后12次前往步六社村、泊水村,向当年修淤地坝工程负责人、技术人员以及时任乡党委、政府负责人等了解情况,对调解此案做到了底清数明。
今年5月8日,在县委政法委组织的土地权属调解会上,县委相关领导亲自坐镇,最终双方村委负责人握手言和,在调解书上签字,次日按坐标点在争议地里打了界桩。至此,这起长达31年的土地权属不明纠纷尘埃落地。这也是静乐县国土历史上解决的首例土地权属事件,两村老百姓无不拍手叫好,避免了因土地权属不明纠纷升级转化为“民转刑、刑转命”的可能性,更为两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新征程上,静乐县公安局将继续聚焦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延伸社区(农村)警务触角,全面提升社会面管控力、矛盾纠纷化解力、人民群众服务力,推动基层治理难题“就地解决”,为社会稳定不断提供静乐实践。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郝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