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永恒魅力,深具时代价值。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展寓教于乐形式,积极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浸润作用,增强教育引导效果,女子监狱陆续引进安塞腰鼓、掐丝珐琅、柔力球、皂雕、刺绣等多项非遗矫正项目,教育引导罪犯在静心思考、精心创作的过程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力求做到在润物无声中启迪心灵、重塑人格、点亮新生路。
“鼓”出精彩。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矫健的风姿。罪犯在热烈奔放、充满力量的表演中,明确了改造目标,激发了改造动力。
邂逅“珐琅”。一张方桌、一团金丝、一双巧手……在民警娴熟的操作示范下,柔软的金丝被“掐”出各样的花纹轮廓,配以天然的矿物质釉料填充,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掐丝珐琅工艺令罪犯眼前一亮。在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培养罪犯的审美能力。
一腔“柔”情。晋中是柔力球的发源地,监狱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刚柔并济的文体运动,增强罪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传递新生力量,引导罪犯在迷途中找回自我,重塑改造希望和信心。
以“粮”为画。粮食画《二十四节气》是以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所形成的图画,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满满的“仪式感”让罪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蕴含的美好寓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鼓励罪犯寻找人生方向,向着改造目标逐光前行。
一“剪”芳华。蝴蝶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以其身美、形美、色美,被誉为“会飞的花朵”。《百蝶图》将非遗剪纸与蝴蝶元素结合,体现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传统民俗记忆,在指尖与纸间的艺术碰撞中,让罪犯认识到坚持和更新是成长蜕变的必经之路,只有洗心革面才会遇见全新和未知的自己。
“馍”上花开。花馍,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了深情厚谊。民警带领陌上花开非遗花馍兴趣班的罪犯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轻柔慢捻创作出了孔雀、祥龙、牡丹、寿桃等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的面塑作品,用山西式浪漫在馍上开出五彩绚丽之花,激励罪犯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改造心态。
制“皂”美好。该监将华夏经典、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罪犯教育改造之中,让罪犯通过反复诵读抄写、在肥皂上雕刻《弟子规》,启发其领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在一点一滴中规范行为习惯,以文化为引,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是非、懂廉耻、辨善恶。
“绣”心万缕。裁一件净色的旗袍,以布做纸、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在领间、裙摆温柔倾诉,缝制罪犯对美好新生的憧憬和向往。借“线”绣“心”,帮助罪犯找到生命的意义,引导她们与善同行,践善之举,向善而生。
下一步,女子监狱将结合晋善晋美的山西地域特色,继续深入探索非遗技艺与罪犯教育改造融合的新路径,匠心打造独具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努力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通讯员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