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胜利油田主产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地。11月15日,“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行进式报道(山东段)”采访团来到东营入海口。这里湿地丰茂、百鸟翔集,成百上千种珍稀鸟类、野生动植物在此栖息繁衍。东营市各级政法机关积极履职深入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多措并举治理沿黄生态环境,擦亮了黄河口最美的生态底色。
东营市公安局:221名“生态警长”筑牢黄河入海口屏障
在东营黄河沿岸138公里、沿海464公里的生态区域,市公安局部署了221名“生态警长”守护不同区域,硬底鞋、望远镜、救生衣是他们外出巡护的“三件套”。
“2009年,市公安局在黄河入海口保护区设立了治安管理办公室,后又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分局,从8名民辅警发展到现在的34人。”东营市公安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局“生态警长”杨华章道,“现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除了白天有游客外,夜晚方圆十几公里几乎见不到任何灯光,白天警看警,晚上数星星成为工作日常。”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被称作“鸟类的国际机场”,拥有9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等级以上的鸟类,每年吸引多达600万只鸟类来此栖息、繁殖。聚焦珍稀濒危鸟类保护是“生态警长”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一次巡逻时,自然保护区分局民警张帅和李兴瑞发现了一张隐藏在芦苇荡中猎杀鸟类的围网,他们立即用大数据平台锁定犯罪嫌疑人及车辆,根据平台预警指令,将嫌疑人抓获,解救了30余只被捕的野鸭、天鹅等保护动物。
“多年来,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技能,有人甚至成为了鸟类的护理专家。”自然保护区分局局长杜金奎说。
垦利区检察院:为黄河三角洲凝聚检察保护合力
2022年5月13日,在北纬37°东经119°附近渤海海域,由垦利区检察院联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开展的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圆满完成。2300万余粒菲律宾蛤苗被放流入海,至此破坏海洋渔业资源的被告人孙某等5人应当承担的修复责任全部落实到位。
近3年以来,该院共计办理非法捕捞水产品类案件12件91人,追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1400余万元,增殖放流各类苗种2350余万单位,清理污染废水1500余吨。同时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3份。在办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案件过程中,办案检察官发现行政机关对伏季休渔期贝类采捕许可证监管不到位,通过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其收紧许可发放条件,查获禁用渔具36套,有效保护了海洋生态。该案被山东省检察院评为海洋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为更好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今年10月31日,垦利区检察院与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举行了“黄河入海口—南京老山候鸟迁徙生态公益保护基地”揭牌仪式,进一步筑牢黄河入海口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检察屏障”。
垦利区法院永安法庭:以法治宣传之笔绘黄河口生态画卷
垦利区法院永安人民法庭自2023年3月入驻以来,牢记“国之大者”,立足“生态之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永安法庭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打造了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主题展厅,并规划建设黄河口生态法治文化园。通过构建“1+3+ N”法治宣传模式,打造沉浸式宣传体验,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思维和绿色环保理念。
黄河口地区时常发生因土地开发、渔业捕捞等经济活动引发的矛盾纠纷,化解这些纠纷,能够避免因矛盾冲突导致的过度捕捞、非法围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永安法庭主动靠前一步,2023年以来,参加全区专题研判20次,通过会商化解纠纷30余起。
永安法庭的卓越工作吸引了最高人民法院、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解工作一体化观摩团等70多批次队伍到法庭观摩指导,为黄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7月25日,山东全省法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巡回审判观摩活动在该法庭顺利举行,进一步提升了法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报记者邢晓瑞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