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滨州穿城而过,驾车从位于滨州城区南端的“大美滨州”雕塑向左拐,驶入黄河大道,映入眼帘的就是川流不息的母亲河。
11月14日上午,“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行进式报道(山东段)”采访团乘车一路行驶在黄河大道,听着当地河务局水政科的工作人员讲述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黄河滨州段的变化,特别是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修复机制带来的多样、有力的保护措施,让这座城市更美、群众更满意。
护安澜:修复淤背区
黄河在滨州流经长度94千米,滩地面积108平方千米,淤背区是黄河堤防的延伸和加强,具有防洪作用。在一起涉黄河环境资源案件中,山东某投资公司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将大面积淤区修建住房,并对土地进行硬化,严重损害了黄河流域的防汛安全和生态环境。
审理此案时,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坚持预防和修复的司法理念,裁定涉事企业必须自行拆除非法建筑,两年内恢复土地至其原始用途。“每一块滩涂都是黄河生态屏障,法院的判决旨在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以司法修复守护黄河安澜。”开发区法院环资审判庭庭长王素洁说。
在黄河大道张肖堂险工旁边设立的司法修复基地,倾注了开发区法院环资人的大量心血。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赵慧莲介绍:“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识,才能实现全民、长效地守护黄河生态安全,司法修复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宣传、普法的重要阵地,通过无声的图片、案例和雕塑,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守护黄河安全的决心;通过有声的普法宣讲,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守住滋养世代的大河。”
守美丽:保持生物多样性
棕头鸦雀是滨州河务段的常客,也是河畔边生态多样发展的“报警员”。护林员王师傅说,“上世纪90年代,从小看到大的棕头鸦雀变得不常见了,后续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成了大家的心病。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棕头鸦雀回来了,我们可不能让它再销声匿迹。”
“大家切记,鸟不能乱抓、水不能乱排、树不能乱伐……”在审理被告人邰某非法狩猎罪系列案后,滨城区法院环资审判庭庭长刘忠诚向旁听的群众说道。这起案件邀请了人大、政协、快递行业代表等30余人参与旁听,被告人认罪认罚,退缴违法所得并预缴生态资源损失赔偿款。同类型的尹某非法狩猎罪系列案,该院也探索出适用劳务代偿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监督被告人完成37次公益劳动,让其既受罚又出力,从“捕鸟者”变成“护林员”。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保护的专业化,滨州两级法院在全省率先组建具有环境资源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队伍,已参审案件40件。
今年,滨州中院还建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环资审判涉及环境、生态专业的多个领域,专家‘智库’的引入,解决了鉴定资源稀缺的问题,保障了环资审判的专业化、精细化,为受损生态环境的迅速、有效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滨州中院研究室主任刘连义表示。
助发展:绿色合理利用
黄河大道再往东走就到了打渔张森林公园,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山东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现在作为胶东调水的渠首闸,仍负担着引黄济青的重要任务。
“合理利用黄河资源不仅是‘过去式’,更是‘现在式’。聚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促进环境优化与资源高效利用,是我们现在司法案件审理中的重要价值判断。”滨州博兴法院环资法庭庭长李菲说。
在一起案件中,某合作社租赁了打渔张引黄灌溉区一块面积110亩的黄河淤背区,种植适生林、果园、苗木,租期15年。后期因经济效益下降导致欠付租赁费,产生纠纷。考虑到该合作社投入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明显改善黄河滩涂的土壤条件,而且带动了绿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环资巡回法庭办案法官努力调解双方矛盾症结,促使双方达成和解,确保了对黄河堤坝的持续绿色利用。
如今,该合作社在打渔张风景区不仅成为一处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更成为黄河沿线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新代表。
目前,滨州中院依托10个巡回法庭,贴近环境保护地开展司法活动,不仅让诉讼参与人更能从环境保护价值出发,考虑各方利益均衡,更让司法活动影响力深远,实现司法守护黄河发展,久久为功。
滨州中院环资审判庭庭长高国强表示,滨州法院将继续依托“河海间”环资品牌矩阵,以高质量环资审判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本报记者邢晓瑞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