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追随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社会治理。2024年,大同市司法局围绕司法行政系统“一个统抓、五大职能”,着力强化政治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各项工作迈出坚实脚步,干出了响当当的成绩,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该局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公示为“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西省模范集体”,被省纪委监委确定为“山西省清廉机关建设示范单位”,被省文明办评为“山西省文明单位”;《更强枢纽、更高标准、更亮品牌绘制大同新“枫”景》作为全省地市唯一代表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荣誉的背后,是该市司法行政系统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和辛劳付出。
聚焦政治建设
锻造过硬司法行政铁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一个单位的“根”和“魂”。大同市司法局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第一议题”制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扛牢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以学促行提升专业水平,开展法治能力建设培训、政治轮训21期,开展党建活动18项,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激情,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全面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行业党建工作,打造“党建品牌”,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强化统筹协调
推动依法治市工作再谱新篇
2024年,大同市成功举办第二届“平城法治论坛”,对北魏优秀法律文化开展视觉可视化项目研究,打造大同法治文化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市级全面依法治市管理平台,创新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发“大同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线上程序,组织开展全市国家工作人员线上学法考法活动,共2.2万人参与,进一步掀起学法热潮。与国内高端法治智库合作,连续3年联合第三方高校对县(区)政府上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评议通报,创新开展普法效果评估、法治政府透明度调查,对各县(区)普法工作和政务公开情况进行专项测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印发《大同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依法治市办关于落实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机制的工作方案》。
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以营商环境的“优”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带动投资项目的“增”、保障经济运行和社会大局的“稳”。
大同市司法局强化制度供给,在全省率先推动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办法》《大同市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开展“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为营造公平竞争法治环境扫清障碍、激发活力。开展“企业安静期”制度试点工作,指导云冈区、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试点区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企业安静期”适用范围、行政执法检查备案流程等内容,着力规范涉企监管执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组建“公共法律服务专家团”“专业镇律师服务团”“民营企业维权律师团”,持续开展“法律服务进开发区”“律企携手同行”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律企携手同行服务经济发展”法治大讲堂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律保障。
大同市司法局建设完成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办”,并与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合作应用“水木智法AI咨询”程序,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直达县(区)基层一线。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延伸服务,在云冈石窟景区和恒山景区挂牌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到同游客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出台《大同市公证办理提速清单》,开展“公证+不动产”一窗联办,加强律师规范执业,深化律师事务所和基层司法所“所所对接”,强化司法鉴定和仲裁案件办理。大力挖掘红色法治文化,打造沿长城法治文化阵地,创新开展“光影照乡村、普法惠民生”电影下乡活动,在全市1426个行政村、社区、广场等实现普法宣传全覆盖,开展“普法七进”,服务基层群众45万余人次。
此外,大同市司法局还夯实发展根基,助力平安大同建设。坚持重点工作一体推进,围绕平安稳定大局,把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整体来抓,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司法所建设提质增效,加强场所能力建设和调解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全国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指导10个县(区)申报创建“枫桥式司法所”41个。与教育局推动组建教育多元调解中心,聚焦法治服务文旅赛道,成立云冈石窟、恒山旅游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法治化、规范化建设,该市“心网助矫”工程被评选为“山西省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十佳品牌”。
在大同这片人文历史厚重、自然风光雄奇秀美的土地上,大同市司法局以法治之力护佑着群众的美好生活,他们将坚定信心、实干争先、忠诚履职、守正创新,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大同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