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刚上班,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赔偿委员会办公室)的法官助理就被情绪激动的原告隔空“凶”了一通。她没有生气,而是耐心细致地为其释起法说起理。通话结束时,原告一改之前的态度,给了她满分评价。
坚持依法办案、柔性办案、理性办案,既是庭长罗忻昕反复叮嘱的处事原则,也是太原中院行政审判庭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凭借这样的理念,占比约83%的女性干警挑起行政审判庭的大梁,并一直保持当事人“零投诉”的好成绩。今年3月初,太原中院行政审判庭喜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众多荣誉背后,积淀着“铿锵玫瑰们”怎样的付出与努力?3月13日下午,记者就此一探究竟。
井然有序的“案卷墙”
“有一天我6点多就下班了。看到夕阳,特别激动。”庭长罗忻昕笑着回忆:“天天下班都在‘晒月亮’,能晒一次夕阳竟然觉得有点奢侈。”人均年结案150余件,绝大部分法官年结案超200件,在太原中院行政审判庭法官的眼里,加班加点办案早已常态化。
记者轻轻走进法官们的办公室,每个人案前都垒砌着的“案卷墙”井然有序。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忙而不乱的态度,成就了该庭保质保量办理案件的事实。
“近5年,我庭共审理行政及赔偿案件3500余件,司法救助过150人次,妥善审理了多起重大疑难案件,有力发挥了维护社会和谐,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罗忻昕介绍道,“不仅如此,每年我庭都能有案例入选‘山西省行政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秉持着“时时刻刻站在百姓的立场想问题”“讲法讲理讲温度,拒绝机械办案”的信念,行政审判庭里不乏褒奖声——“为企业保驾护航正气浩然,给企业排忧解难克己奉公”“公平暖民心,正义护法魄”……一面面鲜艳的锦旗,彰显了当事人对该庭的信任与认可。
凝心聚力的“白皮书”
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行政诉讼法赋予行政审判庭的另一项重要职能。连续12年,行政审判庭上下凝心聚力编发“行政审判白皮书”,全面细致理清上一年度行政审判司法审查情况,总结主要工作成效,分析行政机关败诉原因等重要事项,推进行政机关不断完善、打通自身存在的法治难点和堵点,助力太原市法治建设蹄疾步稳。
“十几页的白皮书很薄,却倾注了我们庭大半年的心血。”白皮书的执笔人郭祺对此深有感触。“因为白皮书是人民法院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数据精准、问题精确,所以每年我们都要仔细梳理、总结和分析上一年度审结的所有案件,最多一年逐一分析了近2200件案件,再经过全庭所有法官逐字逐句的研究和讨论,所有助理和书记员们反复核对,院领导和庭长严格把关,直至确定内容完美无缺,才能着手印发。”
“2022年,为了不耽搁白皮书的印发进度,郭祺挺着孕肚一路坚持。我们劝她多休息,她却总说‘我能行’。”提起当年的情景,罗忻昕既心疼又自豪,“这也是我们庭女干警的常态”。
在这里,记者感受到了女干警身上的坚韧与担当,是她们聚力发光发热,照亮法治大道上的每一个角落。
孜孜不倦的“老干所”
“因为员额法官人均年龄在45岁,我们庭在中院被称为‘第二老干所’。”罗忻昕打趣道,“即便这样,我们仍是‘老当益壮’、兢兢业业。”
身为“领头雁”,年过50的罗忻昕依然夙兴夜寐地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琐碎繁杂的行政事务和案结事了的质效要求,她总是轻描淡写:“没啥,家里娃都大了,我有足够的时间战斗。”
不问芳华、但求实干——行政庭里的“巾帼气质”历经传承、始终如一。
罗忻昕眼中的“好前辈”、行政审判庭三级高级法官李瑜虽临近退休,但对工作的热情和严谨却丝毫不减。面对每一名初来乍到的“新人”,她总能做到“手把手”分享、传授自己的办案经验,不厌其烦地帮其梳理判决书,把严谨、认真、互助的精神深植每名后辈的心中。
3月12日上午,李瑜感到身体不适,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匆忙赶去医院。同事们都以为她会至少请一天病假,可临近中午,她又坐进了办公室。当天下午,李瑜的父亲住院了,她立即前往陪同。同事们都以为她该休长假了,可次日一早,她又准时伏案工作。
“30多年来,她很少请假,总是争分夺秒地工作。而且每一次庭前,都坚持手书庭审要点,一写就是密密麻麻的好几页。”谈起李瑜的爱岗敬业,罗忻昕的眼里满是敬佩。
老一辈的刻苦,时刻感染着“新一代”。在这个集体里,90%以上的女干警都是一手工作、一手家庭。办公室里,不论寒暑、不论何时,都常见背着书包的“小家属”陪同加班。副庭长郭朝艳的孩子,就是“泡”在法院办公室里长大的。
办不完的案子、干不完的工作、放不下的家事……压力如山,女干警们是否想过放弃?郭朝艳笑着告诉记者:“这支队伍的字典里只有‘责任’,没有‘放弃’。为了精力充沛地办好手中案、眼前事,我们会一边加紧工作,一边学着‘养生’。”
饭桌上边吃边说案情、回家后线上学习交流……旁人眼里,行政庭的女干警们就是“行走的学习机”。“我们的工作如履薄冰,必须勤学不怠、常思常想,才能办出既有底线又有温度的案子,才对得起身上的法袍、手中的殊荣!”罗忻昕望着墙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荣誉,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