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掰开“土地结” 重塑邻里情

  一纸立案监督申请,牵出跨越两代人的承包地纠纷;一次检察履职,化解横亘在两家人之间的“心墙”。近日,侯马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立案监督案件中,既解“法结”又化“心结”,让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重拾烟火温情。
  高、黄两户人家曾是相处融洽的老邻居。2023年3月的一天,高某浇地时,从黄某家承包地铲取了两铲土。傍晚回家后,黄某心生不满,跑到高家门口理论,还阻拦高某进入家门,高某推了黄某一下,黄某没站稳倒地。经鉴定,黄某所受损伤构成轻伤二级。报案后,公安机关经审查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因不服该决定,黄家多次投诉、信访,最终向侯马市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
  检察官通过审查原行政案件案卷以及调查走访,初步认为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符合法律规定。然而,审查中,一份《治安调解协议书》引起检察官注意,明明已达成调解协议,为什么当事人突然反悔,进而控告申诉呢?
  原来,本次冲突发生前,因两家承包地相邻,双方多次因承包地问题发生争执,此次发生矛盾究其根源也是因为承包地问题而引起。黄某女儿向检察官表示,承包地界限不清已持续多年,此次高某动手推搡其母亲,他们绝不谅解高某的行为且要追究到底。检察官敏锐发现,黄家不认可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原因在于释法说理不到位,而要解决黄家人的内心症结,关键在于解决承包地纠纷。
  为彻底化解矛盾,侯马市检察院协调村委会、派出所及相关部门对双方承包地重新进行实地测量,根据土地登记情况在承包地交界处划定分界线,终结了持续两代人的承包地纠纷。同时,该院召开公开听证会,并邀请公安机关到场,针对不立案决定过程中,黄某一家存在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最终,高某表示因黄某受伤愿意给予5000元补偿,黄家人当场认可检察机关的审查结果,不再进行控告申诉。
  从对峙到释怀,这场承包地纠纷终如春雪,在法理与乡情的暖阳下悄然消散。

本报记者魏巍 狄红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02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3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6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