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消除“小隐患” 收获“大和谐”

——泽州县公安局巴公分局“3+3+3+2”机制让基层治理开“新花”

  近年来,泽州县公安局巴公分局深度调研矛盾纠纷情况,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坚持“排查、预警、调解、回访”矛调四步工作法,探索“3+3+3+2”矛盾纠纷处置机制,以乡村和谐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方”摸排,及时发现矛盾

  牢固树立“预防为先”工作理念,巴公分局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全面系统摸排矛盾纠纷隐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公安牵头专业摸排。定期对警情、民生诉求、案件办理、举报投诉等业务工作进行梳理。2024年以来,共筛查出涉事双方性格偏执、酗酒、婚恋、讨债、征地、大额资金纠纷等易引发案事件的矛盾纠纷31条,民警逐条落实管控措施。
  镇党委、村委自主摸排。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辖区警情案件处置情况。由政府牵头,发动驻村干部、村“两委”开展自查摸排,排查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矛盾纠纷20余条。
  专业队伍深入摸排。组建“平安巡讲团”,深入村、企、学校等进行法治宣讲,以文化育人方式推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村企关系,让群众对法律和情理一点就通,让调处工作高效迅速,立竿见影。

“三色”预警,梯次处置矛盾

  巴公分局立足基层社会治理实际,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涉及人数及化解难度等关键要素,将尚未化解的矛盾纠纷精准划分为绿、橙、红三个风险等级,实现靶向施策,从源头上遏制矛盾升级。
  绿色预警,速调速决。对于邻里日常琐事摩擦、小额物品借用纠纷等事因简单、不涉及重大利益的一般性矛盾纠纷,列入绿色预警范畴。由分局联合镇党委、村委组成调解小组现场和解。
  橙色预警,惩调并重。将土地边界争议、经济纠纷等长期存在、反复出现,且易升级的矛盾纠纷标记为橙色预警,逐一明确责任民警,全方位跟进调处。
  红色预警,联调联控。将大型企业改制遗留问题、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的系列矛盾等重大疑难复杂,需多部门协同化解的矛盾纠纷,列为红色预警。分局积极联合镇党委、司法所、法庭、信访等部门以及相关警种,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融”化解,多元调处矛盾

  巴公分局秉持“法情并融、标本兼治”理念,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全方位、深层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努力实现矛盾不反弹,问题不回流,群众很满意。
  警法司联调,以法为基破难题。分局精心打造“法韵和鸣”调解室,落实“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等要求,主动邀请镇法庭、司法所、律师等进驻,担任调解员,确保调解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警地联处,乡贤聚力促和谐。充分挖掘人文底蕴,吸纳老书记、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治安员等“五老”群体,组建具有巴公特色的民间调解队,充当化解矛盾的“和事佬”,专注调解各类“小纠纷”、及时消除潜在“小隐患”,为促进巴公镇的“大和谐”贡献力量。在巴公镇各村,村委小院、商店门口、田间地头,都会设置“流动茶桌”调解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将矛盾纠纷悄然化解于无形。
  警属联动,亲情助力解心结。考虑到巴公镇部分老年人思想观念较为传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实际情况,创新引入家属助力化解机制。对于涉及60岁以上老人的矛盾纠纷,经专业研判后,第一时间将调解进展与化解情况通知其子女,充分发挥亲情的纽带作用,帮助老人解开心结。

“二级”回访,工作一杆到底

  巴公分局探索实施矛盾纠纷二级回访机制,让群众评价工作“扎入土壤”,群众满意度保持100%。
  一级回访及时跟进,掌握初态。在矛盾纠纷调解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由负责调解的民警对当事人进行一级回访,了解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履行情况。今年1月,民警在调解张某、来某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纠纷时,电话联系回访双方,确认按照约定标记边界,不再产生争议,获到当事人好评。
  二级回访深度介入,化解隐患。针对重大复杂纠纷,无论一级回访结果如何,均在纠纷调解结束后的两周内,启动二级回访。2024年12月,巴公分局处理涉及多个商户的市场摊位纠纷后,进行二级回访,上门与商户们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各方对处理结果的评价,确保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本报记者郭志平 通讯员刘弋 通赵宇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