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光如少年,一帮不老不小的访古人又开启了快乐旅程,这次的目的地之一是原平普济桥。
普济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因在古城门南,当地人亦称其为南桥。清乾隆年间《崞县志·形势》云:“崞县旧城,晋怀帝永嘉四年末建,东临沱水,西跨今城……崞三面临边。通志云:“群山四障,沱水前潆,原隰宽平,城郭完固,南镇九原,北枕雁门,西控八口,东环大河,诚三关之襟带,亦全晋之藩篱。”原隰宽平,是地貌特征,或是原平地名之由来吧。
崞阳虽不是边塞关隘,却是晋北重镇、交通枢纽,明清时期是商贾聚集之地。明代崞县人郭九州描述称:“出崞者毂击肩摩,冠盖相望。”而进出崞县、往来南北之人都要经过普济桥。
1952年10月8日,崞县发生5.5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普济桥安然不动,这次地震也改变了崞县的命运,由于县城正处在震中,建筑受损严重,人员伤亡众多。基于此,1958年,崞县县治由崞阳镇迁至原平镇,改设原平县。1993年,原平县改为原平市,由忻州市代管,崞阳古城也渐渐衰落。
导航引领下,我们驱车缓缓进入仅一车可过的老城门,城门残破,荒草可见,城内大多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平房,人不多,车不多,路不宽,看到这些,仿佛穿越到童年时代。
普济桥到了,普济桥北面桥头所立的维修碑记中说明,石桥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由义士游完出资修建。清乾隆《崞县志》记载:“(游完)性仁慈,好施济。大定初岁荒,完日赈济三百余口,冬给穷民衣五百余套,又出家资以工代赈,募人平治道路,北至太和岭,南至石岭关,二百五十余里道路胥底荡平,而饥民亦赖以全活。修来宣、普济二桥,功费钜万,好善之心老而弥笃,易箦时犹殷殷以此励其子孙。时人号为义门。”由此,义士游完得以位列崞阳文庙乡贤祠中,受后人永祀。
普济桥建成后,历代皆有补修、铺道、筑堤,据说基本保存延用了金代原桥石料和风格,但个人以为仅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普济桥整体结构形式为敞肩拱石桥,由单孔长券和4个小券口组成。敞肩拱,即大拱的两端各带两个小拱,无小拱即为实肩拱。著名的赵州桥即为存世的首例敞肩拱桥,这样美观且省料,让桥自身的重量也得以减轻,自然就更加稳固。
桥面长三十余米,宽八九米,基本平分为3个行道,由石带立起分隔,分析中间行车,左右行人,由此可见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分界石由来已久。桥面由青石板铺成,辙痕深深,坑洼不平,历史沧桑感满满,任由人们想象古时石桥上“毂击肩摩,冠盖相望”的繁忙景象。
桥身两边均置雕石实体栏杆、望柱,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其雕刻形象风格,与不远处的崞阳文庙泮池望柱上的石雕相似度极高。
石桥体由单孔长券和四个小券孔组成,五个券口中心均雕有汲水神兽兽头,应为龙子蚣蝮形象。
大券口对称分布浮雕,有故事人物16幅,有人面鱼身的河伯、龙王城门跪拜,还有渔翁垂钓、书生卧读、商贩推车等形象。这些神秘而有意趣的石雕,传递着建桥者意图拜请这些施雨镇水的神怪,护佑百姓平安富足生活的殷殷之情。从新旧程度来看,这些石刻年代并不久远,似应为明清维修时所增补。但整体雕饰纹络流畅,精巧别致,给古桥增色不少。
桥下河水此时已接近断流,春日风沙把落日脱色成灰白,堤岸边的老柳仍旧执著舞动着新绿,无声陪伴着这座近千年的石桥。
游此俚句以记之:
何来行客发幽思,残邑古桥新柳枝。
百代浮生徵石画,一虹飞处定雄姿。
辙痕历历忽如昨,车马辚辚恍在兹。
渺渺云烟皆散去,夕阳照我两迟迟。
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