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打造感应风险“第一触角”

——静乐县推行“枫桥式警务”赋能县域治理

  近日,随着忻州市静乐县丰润镇步六社村与泊水村土地权属争议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一起持续30年之久,牵扯两代人爱恨情仇的信访积案,终于画上圆满句号。在现场,由静乐县委政法委领衔的政法职能部门、县综治中心以及有关行政执法单位共同见证,案涉两村负责人合力在曾经的争议地打下界桩,泾渭分明处,响起两村村民由衷的掌声。
  近年来,静乐县充分发挥县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的职能,广泛利用综治中心纠纷解决信息集聚的优势,动员辖区公安机关不断延伸警务室服务触角,真正形成“党政领导、政法协调、公安主导、部门共建”的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融合新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结出丰硕成果。

优选案例突破
积极破解涉农治安难题

  自1993年始,静乐县步六社村与泊水村因土地权属争议导致矛盾持续升温,甚至发生了两家族代表人在野外械斗,致一人死亡的惨痛案例。2023年,静乐县信访局将此案移交鹅城派出所,经县委、政府分管领导指派,由鹅城派出所警务室返聘人员吕乃柱挂帅,组织丰润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局、丰润派出所、丰润国土所、丰润司法所等部门开展调查化解工作。调查组先后12次赴步六社村、泊水村,同90年代初时任村两委班子成员、知情见证人、实际耕种人见面,向当年修淤地坝工程负责人、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到实际地块勘查地界、地貌,召集两村村委班子、党员及村民召开代表会议。其间,县级领导组织参加该案大型协调会3次,组织两村村委负责人调解会议13次,县级职能部门、镇、所参加的协调会10次,调查组研判、分析、制定方案专门会议19次。
  2024年5月8日,在县委政法委组织召开的土地权属调解会上,双方村委负责人握手言和,同时在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书上签字,次日按坐标点在争议地完成了界桩设定。这起土地权属争议成功调解解决,有效避免了因土地权属不明纠纷升级转化为“民转刑、刑转命”的可能性,更为两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静乐县委政法委牢牢把握矛盾纠纷解决“更多智慧在基层,更多探索在基层,更多实践在基层”的思路,在辖区公安机关前期社区警务室运行模式基础上,根据农村现行地理分布区划和社会治安综合因素等情况,按照势情而定的准则,划片设置了65个农村警务室。
  为解决农村警务室警力不足、部分民辅警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静乐公安从退休的政法、乡镇干部中返聘了14名口碑好、威望高的老同志充实到各农村警务室中。他们既会“法言法语”,还会“家长里短”,既懂群众工作,也有化解手段,在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时,犹如多年经验的老中医坐诊把脉,精准将“情理法”融合择情处置。遇到疑难杂症时,他们则利用“社会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融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综治合力,把矛盾“死结”化为“活扣”,将矛调成本降到最低。

推动“连片覆盖”
消除城乡安全治理盲区

  静乐“枫桥式警务”延续“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注重源头化解,注重多元化解,注重依法调解,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该县因地制宜,根据地理位置分布和社会治安综合因素等情况,在县城对应10个社区设置了10个警务室,在农村地区共设置了4个片区警务室,从地理位置、挖掘潜力、建章立制、党建统领、运行模式“五个维度”去“破题出招”,支撑起“枫桥式警务”“四梁八柱”的运行框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选聘34名熟悉基层情况“接地气”、处理复杂问题“有胆气”、联系服务群众“有人气”的退休干部充实到社会治理层面。这些“乡贤五老”秉持家国情怀,政治素养高,人脉资源广,有力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面对县城老旧小区集中、返城居民增加、人员流动频繁等多种因素交织、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的现状,社区警务室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充分当好“六大员”,即“宣传员”“信息员”“安全员”“办事员”“管理员”和“调解员”,让群众不出社区就享受到了贴心的便民服务。结合村庄分散、人员不集中等情况,农村片区警务室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重点负责所辖地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化解,最大程度发挥好矛调作用,确保了一方稳定。

解决群众诉求
激发社会联动感应活力

  静乐县委政法委明确提出把“枫桥式警务”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民声从这里得到倾听,民意从这里得到体察。坚决做到即诉即办“一根针”,穿起民生“千条线”。
  “枫桥式警务”在县委政法委的统筹和县公安局的直接领导下,协调指导各个警务室处理信访疑难杂症和突发事件,紧紧依托县信访局和综治中心,有效形成14个警务室联勤联动工作闭环机制。在“枫桥式警务”的助推下,全县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做到了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提质量。在处置信访旧案、新案的过程中,“枫桥式警务”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严重影响县域信访秩序的信访积案,已成功化解5起。
  “枫桥警务室”牢记“多钻钻邻居的‘矛盾网’、多听听基层的‘心里话’、多算算辖区的‘平安账’”的工作理念,在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品牌,高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14个警务室已入户走访14423户,摸排42245人,化解矛盾纠纷175起,征集社情民意65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余件,城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总数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28.42%,求助类、纠纷类警情显著减少。
  当前,静乐县正在坚持把“枫桥式警务”作为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支撑,按照“人、地、事、物、情”划分片区治理单元,由点及面,全方位构建立体化“联防联控圈”。通过划短距离、划全功能、划明责任,将“枫桥式警务”打造成感应风险的“第一触角”,化解矛盾的“第一阵地”、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的“安防联动、邻里互助、和谐共建”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本报记者杨锐 赵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