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案例

为跨越数十年的家庭矛盾画上句号

——昔阳县“警网融合+多元调解”筑牢社会和谐防线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若不及时化解,往往容易升级为治安隐患。近日,昔阳县大寨镇前龙凤垴村就上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揪心的家庭纠纷——因遗产分配和安葬问题,一场纠葛了40余年的家庭矛盾彻底爆发。
  回溯过往,1981年,王某与再婚的张某结为夫妻。张某与前夫育有3个女儿,自重组家庭起,3个继女便对王某心存芥蒂。1999年,张某因病离世,尽管在安葬时子女们小有争执,但在家族长辈劝说下,最终顺利下葬。此后,体弱多病的王某由大继女监护照料,然而,围绕房产归属、遗产分配等问题,双方矛盾不断激化。2017年12月,王某向昔阳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与大继女签订的扶养遗赠协议,并责令对方搬离其住所,斩断多年的纠葛。此后,王某改由远方外甥女照顾日常起居。
  今年4月15日,95岁王某与世长辞。本应是操办后事的时刻,二继女与大继女一家却因财产分割、房屋继承问题彻底撕破脸。双方情绪激动,不仅在王某灵柩前激烈争吵,甚至撂下狠话:“遗产不分清楚,就别想让王某与张某合葬。”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当事人拨打110报警,要求警方介入处置。
  昔阳县公安局大寨镇派出所民警接警后,敏锐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若处置不当,这场纠纷极有可能演变为刑事案件。民警立即与大寨镇综治中心启动警网对接机制,联合受理这起复杂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大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建由驻镇人民法官工作站负责人、民政办工作人员、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司法所调解员及专业律师组成的多元调解联盟,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
  调解团队深入剖析案情,发现这场表面围绕安葬问题的民事纠纷,实则牵扯复杂的财产继承、扶养协议效力等法律问题,且双方诉求分歧巨大。调解过程中,团队秉持法理情交融的原则,既从民法典继承编、婚姻家庭编等法律条款入手,明晰各方权利义务;又以亲情伦理为纽带,唤醒当事人对逝者的尊重与对家庭和睦的珍视。法官以案释法,律师答疑解惑,调解员则耐心倾听双方心声,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经过多轮调解,双方终于放下成见,达成和解协议,不仅妥善解决了遗产分配问题,也让王某得以与亡妻合葬,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家庭矛盾最终画上圆满句号。
  这起典型案例的成功化解,彰显了“警网融合+多元调解”机制的强大效能。昔阳县通过整合司法、行政、社会多方力量,既发挥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弘扬了公序良俗与家庭美德,有效避免了家务事演变为刑事案,真正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生动范本。

  本报记者袁慧芳 通讯员程世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