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周星期四,是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固定的教育基础日。这一天,总会在戒毒人员的朗朗书声中开启。
今年2月,省未戒所(女子戒毒所)正式收治女性戒毒人员。“这种转变不仅是收治对象的变化,更是戒治理念的升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精细化的方案和更温暖的支持体系。”该所党委书记、所长田丰如是说。
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省未戒所(女子戒毒所)及时转变思路,围绕“塑形、塑心、塑人”目标,精心设计课程,通过教育基础日的常态化开展,将戒治工作从行为管理升华为生命重塑。
塑形:强健体魄 重拾生命活力
上午10时,在康复训练中心,十几名戒毒人员斜挎腰鼓,整齐列队,认真聆听着老师的讲解。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咚!咚!咚!”浑厚的鼓声骤然响起,戒毒人员转身跨步,红绸也随之翻飞起舞。
“腰鼓节奏明快、动作舒展,更能提振戒毒人员的精气神。”省未戒所(女子戒毒所)教育矫正中心主任王晋刚说道。该所将传统康复训练与“一队一品”项目相结合,聘请专业老师,开设了腰鼓课程,通过艺术与运动的融合,助力戒毒人员身心同步康复。
长期扎根戒治一线的三大队大队长刘捷告诉记者,女性成瘾速度比男性更快,戒断时的身体反应也更强烈。
针对男女的生理差异,该所为女性戒毒人员开出了更为温和的“运动处方”。针对新入所人员,该所会进行体质健康基线评估,并为她们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每日,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基础性锻炼,如广播体操、慢跑、太极扇等,帮助她们逐步恢复身体机能。定期组织趣味运动会,提升戒毒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定期复测体能指标,动态调整训练强度与内容,确保训练效果。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戒毒人员恢复身体机能,还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
“刚进戒毒所时,我不到80斤,现在110斤了。”几年前,贾某染上毒瘾,整个人变得精神萎靡、形销骨立,生活一度失去了色彩。在戒毒所规律的生活作息和科学体能训练下,她迎来了身体上的蜕变。
塑心:疗愈创伤 修复精神家园
“今天,大家用手中的笔,画出对毒品的认识。”夏日午后的阳光还有些刺眼,在统合型绘画心理干预技术应用基地三楼教室内,在心理矫治中心民警的指导下,戒毒人员在《告别心瘾》绘本上尽情挥洒。有的将毒品绘成了魔鬼;有的画着心中的遗憾;有的憧憬着戒毒后的美好生活……
这种绘画疗法,就是被我省戒毒系统广泛运用的统合型绘画心理干预技术。该技术作为一种减压和情绪调节的工具,可以将戒毒人员内部的“心理图像”外化为图形,将他们无法表达或者很难表达的东西形象化、客观化、具体化,从而将看不到的内心冲突通过绘画疗愈得到整合。
“在心理矫治过程中,她们比男性有更明显的情感表达需求。”所里收治女性戒毒人员以来,心理矫治中心主任张娜发现,主动寻求个体咨询的戒毒人员明显增多,但心理咨询工作并非只是把道理讲明白,“不少女性吸毒源于跟风和逃避现实,说白了,就是内核薄弱。与男性戒毒人员需要提高自控力不同,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女性自我成长。”
基于统合型绘画心理干预技术的实践成果,省未戒所(女子戒毒所)发挥场所团体工作的优势,以女性成长为主题,以与父亲、母亲关系和解、以人际交往为分题,开展了多次团体沙盘工作。
“只有她们内核强大了,相信‘我能行’,有了清晰的人生方向,才不会轻易被毒品左右。”张娜说道。
为了更好地管理、矫治戒毒人员,该所高度重视心理矫治工作队伍建设,除了心理矫治中心的专业团队,今年又培养了2名初级沙盘师,13名大队民警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质。
塑人:文化赋能 助力生命蜕变
每周的文化教育课,教育科民警张弛都会别出心裁,这期他准备讲的是《土木华章——三晋大地的古建筑瑰宝》。选择这一课题,源于他的另一重身份——晋商博物院公益讲解员,他喜欢把山西的人文历史讲给游客,也喜欢把这些带给戒毒人员,让戒毒人员在历史文化的强大力量中坚定戒治信心。
除了张弛的历史课,教育科还开设了其他特色课程:学习《弟子规》,在晨诵暮省中明白做人道理;禁毒常识课,在真伪辨析间廓清毒品迷雾;临摹字帖,在横竖撇捺间练就心性定力……每一堂课,都在为戒毒人员的新生悄然蓄力。
“我们不仅要帮助戒毒人员摆脱毒瘾,更要为她们重建精神家园。”教育科科长毕文斌告诉记者,该所随后还会结合女性特点,开设一些技能培训课,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开启新生活。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17时许,电教室内传来悠扬的旋律,十几名戒毒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排练舞蹈。舞台上的她们神情专注,动作舒展,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她们相视而笑,笑容里,有挣脱枷锁的释然,也有迎接新生的笃定……
本报记者王晶晶 王雪 王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