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深耕乡土的“解铃人”

——记吕梁市离石区坪头乡人民调解员李建忠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发展大局。新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持续焕发活力,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在吕梁市离石区坪头乡,有这样一位人民调解员,他扎根乡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智慧化解矛盾,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李建忠。

铁肩担重任
化解陈年积案的“破冰者”

  在坪头乡的调解办公室里,那本泛黄的“人民调解记录簿”密密麻麻记载着千余件纠纷,而西则村村民高某与村委的纠纷,堪称其中最棘手的“硬骨头”。
  2018年,身为贫困对象的高某在村委组织的护理护工培训途中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后续治疗费用使她无法承受。高某认为村委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对她的医疗护理及后续治疗负责。从此,她踏上了长达数年的上访之路。2023年11月,李建忠主动请缨接手此案。面对高某的满腹委屈,他深知,唯有抽丝剥茧、情理交融,才能打破僵局。连续两个月,他白天穿梭于高某家中与村委办公室,深夜研读法律条文、梳理矛盾焦点。面对高某的哭诉,他递上热茶,耐心倾听;面对村委的顾虑,他逐条分析法律责任,寻找平衡点。
  “她需要的不仅是解决方案,更是一个倾诉的出口。”李建忠说。最终,他以“法律依据+村委帮扶+社会救助”的方案,让双方放下成见,达成和解。当高某握着他的手含泪道谢时,积压5年的坚冰终于消融。

匠心织密网
守护万家安宁的“多面手”

  年逾六旬的李建忠,自2019年专职从事调解工作以来,身影遍布坪头乡的田间地头、村舍院落。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无论是家庭琐事、突发事件,还是复杂的缠访积案,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抽丝剥茧,找到化解之道,为群众排忧解难。6年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真正做到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民家门口。
  2024年,高某与薛某离婚后,因土地补偿款归属问题剑拔弩张。薛某虽无土地承包资格,却因传统习惯成为家庭代表;高某作为农业人员,坚持自己才是合法领取人。双方多次发生激烈冲突。李建忠接手后,面对女方因他与男方熟识而产生的不信任,选择“迂回战术”:先以老友身份与薛某促膝长谈,用“一日夫妻百日恩”唤起共情,再结合土地承包法讲解权益分配;随后联合乡镇干部多次上门,用“为孩子留个榜样”的温情话语打动高某。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土地补偿款按贡献比例分配,一场纷争画上圆满句号。

丹心映初心
传递法治温度的“播种者”

  在李建忠看来,调解不仅是化解矛盾的手段,更是传递法治理念的契机。他深知,唯有让群众知法、懂法,才能从根源减少纠纷。工作之余,他化身“法律宣讲员”,走进坪头乡小学,用卡通漫画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深入村民家中,以身边案例解析婚姻家庭纠纷;登上乡镇会议室讲台,为基层干部传授调解技巧。“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故事是有温度的。”他用方言俚语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调解之路并非坦途。面对当事人的误解、家人的担忧,李建忠始终坚守初心:“只要群众的心结解开了,再苦再累都值得。”6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调解员的使命,既做矛盾的“灭火器”,更做法治的“引路人”。
  李建忠的故事,是万千基层调解员的缩影。他们扎根乡土,以匠心守初心,用巧舌化干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担当。正是无数个“李建忠”的坚守,绘就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温暖底色,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和谐力量。

本报记者李婧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8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