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法院调解比合同里的违约金条款还管用!”拿到77万元货款的A公司负责人感慨道。在乡宁县人民法院,像这样“不花钱、速度快、不伤和气”的涉企纠纷调解案例已成常态。
今年以来,该院通过构建“绿色通道提速、数字平台赋能、服务站点前移”的三维解纷体系,让平均调解周期压缩至10天,累计为企业追回欠款超900万元。从施工合同纠纷的“现场把脉”,到煤炭购销纠纷的“云端问诊”,再到景区服务的“贴身开方”,乡宁法院正以调解“小切口”做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文章”。
开通解纷“快车道”
跑出调解“加速度”
涉企案件“绿色窗口”为企业提供诉讼指导、立案保全、先行调解等“一窗通办”服务,对涉企案件实行“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执”全流程提速。
原告A公司与被告B公司于2018年签订了生活污水处理站项目施工合同,约定由A公司对B公司的工地进行建设。协议签署后,A公司依约完成了工程,但B公司仅支付了部分工程款,剩余工程款50.6万余元长期拖欠未付,A公司遂将B公司诉至法院。
调解员受理案件后,深知工程款纠纷对企业经营的重大影响,第一时间与双方的企业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双方诉求。B公司承认A公司所述情况属实,但因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导致无法及时支付剩余工程款。
调解中,调解员积极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一方面向B公司阐明拖欠工程款的法律后果和商业信誉风险;另一方面也向A公司说明B公司的实际困难,争取A公司的理解。经过反复协商和协调,达成了B公司在一周之内付清A公司剩余工程款的调解方案。A公司收到款项后,表示未来将继续与B公司保持合作关系。整个调解过程高效、便捷,从受理案件到调解成功仅用时9天。
搭建数字新桥梁
跨越时空解纠纷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及“多元解纷”小程序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纠纷调解的线上化、便捷化。特别是在涉企案件中,远程调解方式不仅提高了办案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诉讼成本,为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原告A公司与被告B公司2024年就精煤采购事宜签订3份煤炭购销合同,双方约定采用“预付货款—发货—结算”的模式履行合同。合同签订后,A公司累计向B公司预付了9395万元的货款,后经结算,B公司累计向A公司提供了价值8605.89万元的精煤,应退还A公司预付款789.11万元,因B公司长期未返还超付的货款,A公司将B公司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诉调对接室借助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及“多元解纷”微信小程序对案件进行远程视频调解,双方企业代理人在线展示证据、阐述观点,调解员也在线进行法律释明,开展调解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目前,A公司已经收到B公司返还的全部预付款,案件受理至结案用时5天,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原本以为打官司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得安排人员往返两地,没想到通过法院的远程视频调解,坐在办公室里就把问题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双方企业均对智慧法庭的高效便捷表示了肯定和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乡宁法院对该案件的成功调解,促使B公司积极履行了对其余公司的十余笔欠款,实现了“调解一案,化解一批”的效果,促进矛盾源头化解,避免了更多诉讼纠纷的产生,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设立服务“前哨站”
织密解纷“防护网”
乡宁法院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起“法院+景区+行业”的多元解纷模式,秉持“优先受理、优先调解、优先处理”的原则,为景区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途径。
原告A公司与被告B公司(景区企业)在2023年、2024年间签订多份空调采购合同,约定B公司从A公司处购买空调。合同签订后,A公司依约履行了义务,B公司未按约向A公司支付货款。
诉讼服务站接到A公司的诉求后,响应“三优”原则,第一时间与B公司进行了电话沟通。经了解,B公司因阶段性经营面临暂时性资金压力,并非恶意拖欠,希望可以针对还款时间及还款方式与A公司进行友好协商。调解员灵活运用“背对背”调解策略,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B公司在约定期限内付清拖欠A公司的货款772694.56元,A公司放弃违约金诉求,同时向法院申请撤诉。
这起“零成本”高效化解的77万元涉企纠纷,不仅为企业纾困解难,更彰显了“法院+景区+行业”多元解纷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先行调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润滑剂”。乡宁法院将持续深化先行调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源头预防、高效化解纠纷的独特优势,以“早介入、快响应、精调解”为准则,让更多涉企纠纷消弭于萌芽,以“零成本、高效率、暖人心”的调解服务为企业减负赋能,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动能。
本报记者曹佩
晒亮评
都说司法是市场经济的“定盘星”,但如何把“法治护航”从文件落到企业心坎上,乡宁法院交出了满分答案——不是摆架子搞听证,而是挽起袖子当“解扣人”,给企业“解扣子”比发文件实在多了。
最服气的是他们把“快”字玩出了新高度。“绿色窗口+五快机制”就像给涉企案件装了“涡轮增压”,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开绿灯”。面对拖欠5年工程款的案子,调解员不玩虚的,直接戳中双方痛点:一边敲打老赖要算清违约账,一边帮原告争取理解对方难处,9天就追回50万欠款,这比企业预想的“打官司耗半年”快了不止一星半点。这种效率,对企业来说就是真金白银:资金早一天回笼,生产线就能早一天转起来,这比啥都强。
更绝的是玩转“数字工具箱”。煤炭购销纠纷,法官没让双方企业主折腾跑法院,反而教他们在微信小程序上摆证据、讲道理。5天就追回近800万预付款,连差旅费都省了。现在企业主们终于不用怕打官司了,毕竟在手机上划拉两下就能把事儿办了,谁还愿意耗时耗力打传统官司?
最暖心的还要数“景区服务站”的巧心思。空调款纠纷放在平时可能要闹上法庭,但调解员化身“和事佬”,先摸清企业资金周转的难处,再给双方搭台阶:欠钱的定还款计划,要账的主动让违约金。77万纠纷“零成本”化解的背后,是法院真正把企业当“自己人”来帮扶。
这些招数看着不复杂,但真正戳中了企业的痛点:要的就是个“快刀斩乱麻”,要的就是个“不伤和气”,要的就是个“省心省力”。当别的法院还在比结案率时,乡宁法院已经琢磨怎么让企业“少跑一次腿”“少生一场气”。这样的司法服务,才是真给优化营商环境“添柴加火”!
本期亮评人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