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阳市演武镇,有一间以“张绍慧”命名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它是当地人民调解工作的基层阵地。从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到盘根错节的矛盾纠纷,张绍慧独创的“望闻问切”调解法,总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该调解室始终秉持着“零距离服务、全方位解忧”的理念,不仅架起了党群连心桥,更铸就了基层矛盾调解的“金字招牌”,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
扎根乡土的“常青树”
肩上扛着万家事,手里调和邻里情。1986年,不到30岁的张绍慧穿上制服成为演武镇司法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那时的他跟着同事走村串户,揣着笔记本记录下田间地头的邻里口角、宅基地纠纷,把这些家长里短当作学习的课堂,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基层治理的“实战经”。39年后,曾经的青年已满头白发,可办公桌抽屉里的工作日志,依然工整记录着每日的调解点滴:2025年3月12日,东堡障村王某与李某因耕地灌溉纠纷,现场调解3小时,达成轮流用水协议……
2016年退休后,张绍慧放不下热爱的事业,选择接受返聘,继续奋战在司法战线。9年来,他雷打不动地保持着晨访农户、午查案卷、夜学法规的节奏。他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演武镇18个行政村的巷道,哪户村民爱喝浓茶,哪家老人子女在外务工,他都烂熟于心。
张绍慧常说:“老百姓信任你,才会把心窝子的话掏出来。”39年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将党的政策揉进家长里短,把法律条文化作炕头谈心的“真功夫”。当有人劝他歇歇脚时,他总笑着说:“‘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我这老兵啊,还能当‘新兵’使。”
砥砺耕耘的“拓荒牛”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给矛盾找个‘透气口’。”张绍慧的笔记本里,藏着一幅特殊的“作战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全镇易发纠纷区域。39年来,经他手调解的1400多起纠纷,成功率超过98%,这串数字背后,他独创的“三牛工作法”——“甘为孺子牛暖民心,勇做拓荒牛破难题,争当老黄牛抓落实”功不可没。
“老黄牛”的韧劲,体现在疑难复杂案件的智慧解纷中。2017年,演武镇西河堡村2名工人(系妹夫与妻哥关系)在该村武某为儿子准备的婚房内因烟煤中毒不幸身亡。武某本是出于多年生意交情,好心让工人暂住家中,却没料到出了意外。2名工人均30出头,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年幼子女,其中一户还有患软骨病的孩子。家属一行15人赶来后,情绪激动,要求每人赔偿不低于20万元。而武某觉得自己是好心办坏事,只愿出2万元补偿,双方僵持不下。死者家属住进城区旅馆,成天披麻戴孝哭闹,要求理赔。
张绍慧受命于危急关头,内心既同情两家人的难处,又深知必须依法依规合理调解。当时正值初冬,气温低至零下10℃,他一天两次往返城区与西河堡村,一边调查核实情况,一边做双方的心理疏导。那几天,他夜夜难眠,看着死者妻子衣着单薄、见面就跪、张口就哭的模样,听着武某好事办成坏事欲哭无泪的无奈倾诉,心里很不是滋味。好在经过5天的不懈劝解,他终于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最终以8万元的补偿达成调解协议,化解了这场可能激化的矛盾。
“孺子牛”的贴心,藏在日常琐碎里。去年秋收时,西河堡村张某兄弟因收割机剐蹭持械对峙。张绍慧赶到后,没有急着调解,而是挽起袖子先帮他们收玉米。干了半晌农活,直到两人气消了些,他才坐下来慢慢说道:“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几垄玉米难道比血缘还金贵?”一番掏心窝的话,让兄弟俩红了眼眶,最终握手言和。
“拓荒牛”的闯劲,体现在创新实践中。他建立纠纷预警微信群,发动村干部、乡贤当“信息员”,便于及时发现矛盾苗头提前介入。他还学着制作短视频普法素材,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现在都用手机办事,咱调解也要与时俱进。”他常笑着向众人展示手机里的调解案例库,存着各类纠纷的解决办法,成了基层调解的“活字典”。
薪火相传的“金招牌”
调解室的书柜里,20多本工作日志摞成了小山,它们不仅是张绍慧的工作记录,更是演武镇司法调解的发展史。2020年,张绍慧被评为“山西省二级人民调解员”;2024年,又被评为“山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但在众多荣誉中,最让他珍视的是两面锦旗:一面绣着“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另一面是孩子用稚嫩笔迹写的“张爷爷帮我家要回了拖欠的工钱”。
荣誉背后,是更重的责任。如今,张绍慧调解工作室成了演武镇的“金招牌”,更探索出了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通过人才孵化,把“望闻问切”调解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手把手教出一批年轻调解员。同时,推动工作室与综治网格联动,让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法治意识也强了,但调解的核心永远是把心贴近群众。”夕阳下,张绍慧翻开最新的工作日志,上面记着:“2025年7月5日,化解北上达村婆媳矛盾,明日联合妇联上门调解……”
从青丝到白发,张绍慧用半生诠释了基层治理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把每一起纠纷当作“天大的事”,把每一户人家当作“自家人”。当“有矛盾找老张”成为演武镇群众的共识,这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便化作了基层治理最温暖的注脚。这,就是一位司法“老兵”用39年坚守书写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