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让退役军人有说“不”的底气

——狄某、师某劳动合同纠纷案圆满结案

  •   2024年,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军事法院,在我省部署开展“法润老兵”(山西行动)专项行动。为有效促进退役军人涉法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我报开设“法润老兵”专栏,刊登“法润老兵”(山西行动)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用法普法、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

      退役军人狄某、师某分别于2023年3月、2023年4月入职L公司,并与其签订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书,约定每日工作4小时,累计每周不超过24小时。入职后,二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为学校运送食品,平均月薪约3800元。
      2023年10月20日,L公司通知狄某、师某周日返厂工作,二人分别向队长请假后未返厂。2023年10月23日,L公司单方面通知狄某、师某办理自愿离职手续。狄某、师某拒绝后,被L公司从企业工作群移除,并删除打卡机中二人信息,导致狄某、师某不能进厂工作。2023年11月6日,L公司以狄某、师某无故长期旷工为由,向其发出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其间,狄某、师某与公司管理人员沟通复工及赔偿事宜,L公司均未予以回复。至此,双方发生纠纷。
      狄某、师某针对L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依法于2024年3月13日,分别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2024年3月21日,狄某、师某又分别在“法润老兵”微信小程序上申请了退役军人法律服务。考虑到狄某、师某的案情高度相似,且仲裁委将于2024年4月11日开庭审理,律师志愿者于2024年3月23日当面约见狄某、师某,现场签订了委托代理合同。
      律师志愿者认真分析案情后,发现狄某、师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依法维权意识,但由于对具体的法律规定不够了解,在提交至仲裁委的诉讼请求中,仅主张了L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而不是相关法律中规定的可以获得的赔偿金。针对这一问题,律师志愿者详细向狄某、师某说明了情况,并告知其“赔偿金”虽然和“经济补偿”看似意思相近,实则在法律上属于不同的概念,建议他们变更诉讼请求。听罢,狄某、师某当即表示同意律师志愿者的意见。为减少当事人诉累,律师志愿者主动为狄某、师某撰写了《增加诉讼请求申请书》,指导二人履行必要的程序后,向仲裁委补交了申请书。
      与狄某、师某签订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委托代理合同后,律师志愿者立即向仲裁委申请阅卷,全面了解分析案情,并根据狄某、师某提供的证据材料,从专业角度进行梳理、补充,让证据材料更加规范、效力更强。为推动双方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律师志愿者积极和L公司取得联系,指出L公司与当事人签订的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不能证明用工形式就是非全日制用工,狄某、师某的薪酬给付方式、考勤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证明狄某、师某与L公司之间的全日制劳动合同关系。同时,律师志愿者又充分与狄某、师某进行沟通,表明若通过调解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双方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还更有利于劳动纠纷的实质性化解。狄某、师某均表示同意,愿意让出一部分利益,在L公司赔偿5000元的前提下,以调解的方式结束纠纷。然而,在达成调解合意后,L公司负责人不愿意在调解书上签字,只愿意作出口头承诺,最终导致未能达成调解。
      鉴于L公司负责人明确表达了不愿意通过调解解决问题的意愿,律师志愿者围绕劳动纠纷争议,扎实做好诉前工作准备,认真收集、汇总了类似案例,并指导狄某、师某收集了在L公司工作期间的照片、工资流水、考勤表等证据资料,以充分证明自己的诉求主张。同时,针对L公司以旷工名义解除劳动合同的主张,律师志愿者收集整理了狄某、师某与公司负责人的聊天记录,以及L公司拒绝二人返回工作岗位的相关证据,证明L公司假借旷工名义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庭审期间,通过充分展示事前准备好的证据材料,最终,仲裁委认可了律师志愿者的意见,判定L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分别给付狄某、师某6317元、6362元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

    案例评注

      本案中,狄某、师某虽然具备了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在面对L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自主提起了劳动仲裁,但在仲裁申请书诉请的是“经济补偿”,而不是法定的“赔偿金”。在司法裁判中,一个具体概念的差异,就会导致后期截然不同的裁判结果。这就启示我们,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按照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有序规范梳理准备相关证据材料,以法言法语准确表述自己的诉请,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必要时可以申请专业律师的指导,以最大限度维护好个人合法权益。
      本案中,狄某、师某之所以能够顺利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面对用人单位显失公平的做法及强势态度时,没有妥协退让、没有低头认命,而是坚定地选择拿起法律武器,对违法行为说“不”,始终没有放弃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决心。同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退役军人遭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就要像狄某、师某一样,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坚决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不动摇、不放弃,以实际行动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退役军人力量。

    本报记者邢晓瑞 见习记者袁晓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