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多地接连发生不法分子假冒消防部门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案件。
在长治市武乡县,3名不法分子冒充消防人员,以消防安全检查为由对沿街商户进行“检查”。其间,犯罪嫌疑人以威胁手段强行推销高价消防器材,声称“不购买将面临重罚”,导致多名商户因恐慌心理被迫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接群众举报后,当地消防救援部门立即联合公安机关展开侦查。通过调取监控、走访商户、技术比对等手段,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活动轨迹。经周密部署,办案民警成功将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除了线下检查,不法分子还盯上了学生家长,冒充晋城市消防救援支队城区大队工作人员实施诈骗。骗子先潜入家长群,以“家校共育”“消防安全教育”等名义发送看似正规的通知,邀请家长参加所谓的“线上消防直播讲堂”。
直播开始后,骗子仅用3分钟时间讲解消防知识,随即迅速切换话术,将重点转向推销“小学全科规划指导课”,诱导家长购买课程。所幸老师及时察觉异常,向消防部门核实情况,最终揭穿骗局,避免了更多家长遭受损失。
无独有偶。近日,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左权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有机构以“普及消防知识”“免费组织培训”为名,联系企、事业单位和商户,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播放火灾事故视频、展示劣质消防器材对比实验等手段,渲染恐慌情绪误导群众,随后高价推销消防产品。在某物业小区培训现场,涉事人员竟直接出示收款码,要求参训人员购买其清单上的消防产品。
温馨提示
这些骗局环环相扣,皆是利用公众对消防安全的重视心理实施诈骗。那么如何识破这类骗局,守护钱包不“踩雷”?这就需要我们记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认准“官方身份”。正规消防部门执法或开展工作时,绝不会以个人名义收费,更不会强制推销消防产品。若遇到有人上门自称“消防人员”,务必要求其出示工作证、执法文书等官方证件,并立即拨打119或96119核实身份。
坚守“三不”原则。遇到“不买产品就罚款”“不缴费就停业”等威胁,或发现推销的消防器材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时,请牢记:不轻信、不转账、不签字。即使对方出示带公章的“红头文件”,也需保持冷静——可通过当地消防部门官网、官方电话或前往消防部门现场咨询,确认文件真实性。
善用“官方渠道”。消防部门不会通过微信、短信、电话要求转账或缴纳“年检费”“培训费”。若收到类似信息,请第一时间通过119、12345或110核实。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文件照片等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本报记者王若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