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数据筛查碰撞,发现鲍某某涉嫌职务侵占案的取保候审期限已届满但未及时解除,现已督促整改。”近日,侯马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以下简称“侦协办”)的工作手册如实记录到。这是该院创新取保候审监督机制、推动规范执法的一个缩影。
为切实解决取保候审案件“底数不清”“监管滞后”的痛点,该院侦协办立足前沿阵地职能,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协同联动,通过3项扎实举措推动取保候审案件监督提质增效,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建强电子台账,实现动态精准管理
以底数清、情况明为目标,创新建立“一案一表”电子台账管理模式。侯马市检察院聚焦取保候审适用条件、期限、后续侦查进展等6类核心指标,将案件关键信息全部纳入台账体系,实现一案一档、全程留痕。
目前,该院累计对公安机关办理的123件140人取保候审案件逐案梳理登记,通过实时更新案件进展、动态追踪办理节点,构建起全流程、可视化的动态管理机制,为精准监督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搭建智能预警,推动监督模式升级
依托科技赋能强化监督效能,整合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数据资源,该院结合常驻人员日常巡查机制,创新搭建反向预警模块。针对取保候审案件中期限届满、保证金未及时退还等易出问题的风险点持续跟进,推动监督工作从“人工排查、事后补救”向“智能盯防、全程预警”转变,有效防范了程序空转、权益受损等风险。
6月5日,该院经“数据筛查+实质审查”及联席研判,针对鲍某某职务侵占案中取保候审解除超期、保证金退还不及时问题,向公安机关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及时回复并落实整改。
深化检警联动,倒逼执法规范长效
该院坚持双向互动、同频发力,通过面对面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与公安机关常态化沟通取保候审适用中的难点、堵点,督促其从思想根源上绷紧规范执法之弦,拧紧强制措施运用的“安全阀”。
同时,侯马市检察院立足监督职能,建议公安机关将“以保代侦”“超期解保”“超期退保”等问题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制度约束倒逼执法行为规范,持续提升执法公信力。
本报记者狄红生 通讯员陈纪君 张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