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官,这钱借出去11年了,人还在,账却成了‘糊涂账’!”近日,五寨县前所村村民张某高攥着两张泛黄的欠条,在五寨县人民法院立案庭急得团团转。
2014年7月,同乡王某政与何某峰(已故)以周转为由向张某高借款6万元,虽立下字据,却未约定还款期限。11年来,借款人更迭、利息争议,这起看似简单的民间借贷纠纷,逐渐演变成考验司法智慧的“诚信拉锯战”。
“王大哥,当年你周转缺钱,张大哥把本钱都借给你了,这份情谊比金子还贵重!”承办法官用方言拉开了对话。面对低头不语的王某政,法官没有直接宣读法条,而是以“拉家常”方式展开疏导。“王大哥,欠条上虽没写还款日期,但民法典规定借款人有义务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您看这11年算不算合理?”
“法官,我不是不想还!前些年生意赔了本,何某峰又走了,我一个人实在扛不住了……”听到被告道出实情,原告张某高叹了口气:“我要的是个准信儿,不是逼你卖房卖地。”
见双方态度缓和,法官适时提出方案:“咱们定在今年10月先还清一半本金,要是到期真有困难,利息咱们再商量,大家看这样行不?”
经过3小时“茶话会”式的调解,双方最终在调解协议上按下手印。王某政握着张某高的手说:“老哥放心,这次我一定守信用!”
通讯员刘紫阳
晒亮评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暴露诸多问题。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借贷时仅凭口头约定,未明确关键信息,导致纠纷产生时举证困难。本案中,虽有欠条,但还款期限、利息支付缺乏明确书面约定,增加了解决难度。
11年前借出去的钱,像块压在心头的石头,让张某高攥着泛黄欠条急得直转圈。一边是“糊涂账”里的纠结,一边是“茶话会”上的敞亮。这场跨越11年的借贷拉锯战,终于迎来转机,最终在法官的“方言调解术”里找到了答案。
调解现场没有严肃的法庭对峙,法官用乡音拉着家常,没有刻板宣读法条,而是从情谊和法律规定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把法条嚼碎了揉进“情谊比金子贵”的道理里。被告叹着气说:“实在扛不住。”原告松口:“要的是准信儿。”3小时的你一言我一语,竟让十年僵局迎刃而解。那按下的红手印,不止是还款承诺,更像是给老赖念头贴了封条,给诚信加了把锁。
这事也给大伙提了个醒:借钱时别光顾着讲面子,借条上该写的金额、利息、还款日子,得像记账本一样清清楚楚。不然,再好的关系也可能被“糊涂账”搅黄。而法官“刚柔并济”的功夫,既守住了法律的底线,又捂热了人心,难怪能让11年“死账”活过来!
亮评人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