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指尖轻点,千里之外的电子证据瞬间呈现;执行干警15分钟内,精准锁定并冻结隐匿财产……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司法想象”,如今在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成为日常图景。
面对“案多人少”“执行难”“诉讼累”三大司法顽疾,近年来,长治中院锚定“科技强院”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推动审判执行工作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数字法院”新生态,铺就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破茧之路”。
跨越时空的司法对话
“现在开庭!”2020年2月的一个清晨,长治中院科技法庭内,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在进行。审判席上,法官庄严肃穆,而当事人坐席上空无一人。这是因为,依托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打造的“云法庭”,法官与身处异地的当事人实现了“隔空对话”。诉辩交锋、焦点归纳、举证质证、在线调解……庭审流程在清晰流畅的音视频传输中有序推进。
法槌落下,电子笔录同步生成,二维码跃然屏上。法官、书记员、当事人轻点手机,扫码签名确认。40分钟,一场跨越空间的庭审一气呵成,全程录音录像,高效透明。
目前,长治中院已建成16个具备“时空折叠”能力的科技法庭,不仅支持同步录音录像、远程视频庭审、电子证据展示、电子签名捺印,更融入了电子卷宗阅览、庭审纲要智能生成、案件事实智能归纳、争议焦点智能推送、文书辅助生成等智慧功能。多功能大法庭则整合LED大屏与视频会议终端,实现开庭、会议、大型活动音视频功能全覆盖。“时空壁垒”的打破,让司法为民的触角无限延伸。
指尖上的正义加速度
农民工张建军在智能诉服终端上轻轻勾选欠薪诉讼,系统瞬间响应,关联劳动合同模板、精准计算赔偿金额。打印出的起诉状附页上,一行提示尤为暖心:“本院近3年同类案件胜诉率为91%。”“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这里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便利。
步入长治中院诉讼服务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虚拟导诉系统、嵌入式阅卷查询终端、诉讼风险评估系统、诉讼服务自助终端、智能诉状自助终端、远程视频调解室等,共同构建起“一站式”、全天候的智慧诉服平台,可为群众提供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缴费、网上调解等自助服务。诉服大厅无线网络全覆盖,让群众办事“在线无忧”。诉服大厅和接待室配备带拾音功能的摄像机,可实时向最高院、省高院上传视音频数据,阳光司法触手可及。
数据赋能的智慧助手
民事审判厅的法官将某借贷案原告身份证号输入风险甄别系统,屏幕瞬间弹出红色警示:“3年涉诉27起,疑似职业放贷人,关联案件败诉率83%。”一串串数字,揭示了隐藏的风险。
长治中院打造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深度融合法院内部审判、执行、信访数据,并打通与公安、工商等系统壁垒,为法官提供7大维度的风险识别“雷达图”:身份认证、重复立案、信访风险、行为特征、信用评估、历史涉诉、信息筛查。系统支持网上立案审查、窗口立案审查、信息录入提醒、整体风险报告推送等多种场景,如同一位全天候在线的“智能办案助手”,精准识别风险,为法官办案做“减法”,为审判质效做“加法”。
同时,决策管理者还可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基层法院各个指标完成情况。该平台将海量、分散的审判执行数据汇聚整合,转化为清晰直观的可视化图表和预警信息,为精准研判态势、识别短板弱项、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极大地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数字时代的雷霆之力
“现在对被执行人王某财产实施查控!”执行指挥中心负责人一声令下,大屏幕瞬间分割成9个画面:银行账户冻结成功,三亚房产已查封,奔驰车定位锁定……让失信者无处遁形,就是数字时代最硬的司法正义。
长治中院执行指挥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执行指挥系统。该系统与银行、工商、公安、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实现了信息共享,执行人员能“秒级”查询财产线索,迅速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实现执行全程无缝对接。远程执行、现场执法记录、失信曝光等功能的加持,让执行工作如虎添翼,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与威慑力,有效破解“执行难”困局。
当科技深度融入法治的肌理,正义便化作指尖可触的诉服终端、秒级响应的执行指令、穿透迷雾的数据之光。在长治中院的探索中,“数字法院”建设的终极价值清晰呈现: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更便捷、更可感的方式,抵达每一个寻常百姓家,成为推门可见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