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千年古乐重振“新声”

——古县检察院高质效履职破解濒危非遗传承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传承的纽带。近年来,古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检察履职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以法治力量守护文脉传承,让濒危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今年年初,微电影《凌云八音会:千年古乐重振“新声”》引发大众关注。该片由检察日报正义网联合临汾市检察院、古县检察院共同出品,首日上线播放量便突破10万+,还荣获“学习强国”2025年春季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这也是“学习强国”平台开展征集活动以来,临汾市目前唯一的获奖作品。
  影片中,凌云八音会与摇滚音乐交相辉映,奏响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的协奏曲,既演绎出热烈的生命乐章,也生动展现了古县检察院通过高质效履职破解濒危非遗传承难题的全过程,更凸显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为非遗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

思想融合铸魂:筑牢非遗保护根基

  在古县档案馆的泛黄文献中,凌云八音会的记载可追溯至唐朝。这个由唢呐、云锣、小鼓等8种乐器组成的民间乐团,曾伴随婚丧嫁娶、节庆祭祀走过千年岁月。
  2023年秋,古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凌云村走访时,发现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正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最后一次演出还是2020年。”八音会班主赵洪宽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褪色的唢呐,无奈地说:“这项技艺得学3年才能登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谁还愿意守着这个‘赚不到钱的玩意儿’……”
  随后,古县检察院将非遗保护纳入院党组“第一议题”,组织党员干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联合凌云村党支部开展非遗保护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聆听老艺人的学艺往事、目睹传承人自制乐器的绝活,检察官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古县几代人的乡土记忆。借助建立“党建引领+非遗保护”双重机制,全院上下形成了“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思想共识。

组织融合聚力:协同联动提质增效

  面对凌云八音会“有名录无传承”的困境,古县检察院成立了由检察长挂帅的非遗保护办案团队,组建“书记带头+党员冲锋”的办案党小组。
  针对保护缺位的现状,该院主动向县委汇报,并获高度重视与指示;积极向县人大报告,得到人大支持;与政府建立府检联动机制——古县文旅局为凌云八音会成员购置乐器,组织多场冬季“乡村村晚”惠民演出并给予补贴,还针对传承人断层问题,拍摄并发布“凌云八音会召集令——寻找传承人系列短片”。随着转发量与点赞数的增加,凌云八音会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业务融合赋能:司法守护彰显实效

  2023年9月,古县检察院办案团队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走访20余名老艺人,咨询非遗保护专家,并形成专业意见,还邀请专家担任“益心为公”公益诉讼志愿者。检察官了解到,凌云八音会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传承难度大,且仅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保存难以完整展现其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院向县文旅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保护职责,出台《2023年古县文化和旅游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凌云八音会”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目前,专家与老艺人已共同整理出21份曲谱,并建成数字化档案。老班主握着一名检察官的手说:“这些谱子太珍贵了,终于能传下去了!”这一办案经验也被《检察日报》《山西日报》等媒体报道。

服务融合暖心:薪火相传助力发展

  古县检察院先后策划“非遗进校园”“凌云八音会兴趣班”等系列活动,古县职业中学为此购置了八音会乐器设备。在校园的八音会实训室里,赵洪宽正手把手教学生调试唢呐音调,脸上满是欣慰。
  太岳山麓的凌云村,久违的唢呐声再次响起。70岁的老艺人赵洪宽手持祖传唢呐,带领凌云八音会成员在古戏台上奏响《天下童》,婉转的旋律萦绕在千年牡丹周围,回荡于霍岳大地。这场演出,距八音会上一次公开亮相已隔多年。这不仅是千年古乐的回归,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古县检察院以法治为文化护航、以创新让传统生长,真正实现了“检察服务搭台、非遗文化奏响、党建品牌赋能”的融合效应,让沉睡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本报记者关振瑛 通讯员吕俊红 赵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