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情景剧的情感疏导到跨越高墙的家书传情,从地方特色技能的培训教育至普法宣传的内外联动,这些实践将法治精神与文化浸润深度融合,为迷途者重寻方向、重塑新生。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承办的“平安广西·见证法治新篇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聚焦广西监狱系统在教育改造方面的创新实践,深入南宁、钦州、柳州、桂林四地开展了调研采访。
“妈妈,我该怎么办啊?”舞台上,罪犯“蒙哥”声泪俱下,为自己因涉毒入狱导致母亲伤心早逝而悔恨不已。这是记者探访柳州监狱时,在心理情景剧《珍爱生命平安改造》矫治现场看到的一幕。柳州监狱突破传统模式,将心理情景剧引入罪犯教育改造计划,目前已成功创作10余部剧本,组织开展20余场心理情景剧演出,在监狱内营造出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家书成为唤醒迷途少年的特殊钥匙。因抢劫罪入狱的阿先(化名)起初沉默寡言、抵触改造,参加集体写家书活动时,他嘴上说“没什么好写的”,但还是写下对家人的思念。20多天后父母专程来探望,让他彻底转变——如今的他主动整理内务、课堂积极发言,规划着出狱后的生活。
如果说心理疏导是解开心灵枷锁的密码,那么技能便是立足社会的基石。
“米粉的卤水要熬足6小时,火候差一点,味道就差远了。”桂林监狱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两粉一茶”(螺蛳粉、桂林米粉、桂林油茶)等特色食品制作职业技能培训,让罪犯在高墙内学习技能。据悉,桂林监狱已联合桂林市政协、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人力资源企业等共建3个安置帮教基地,签署17个框架协议,形成“大墙内外资源共享、监狱社会无缝衔接”的帮教格局。
在钦州监狱的坭兴陶创意工作室里,民盟钦州市委文化艺术支部基地负责人徐晓尊手把手指导罪犯拉坯成型。“这是我参与帮教的第三年,看着他们从‘玩泥巴’到独立完成作品,真的变化很大!”徐晓尊说,坭兴陶培训不仅让罪犯掌握一技之长,更能帮助他们沉淀心性。钦州监狱已开展数百场“黄丝带帮教”活动,民盟捐书超5000册,助力建成“黄丝带”图书室,还设立坭兴陶工作室、法律援助站等专项站点,促进罪犯安心改造。
“小朋友,陌生人给的糖果能要吗?”暑假,鹿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渡警官假期法治站”里,中渡监狱警察李晴正用互动游戏给孩子们讲解安全防护知识。台下,五年级学生李响听得格外认真。去年听了“小渡警官”讲述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后,他成了班里的“法治宣传员”,配合老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小渡警官”取自“摆渡青春、护航成长”之意。曾有4年教师经历的李晴,见过太多“一步踏错”的罪犯,这让他对青少年普法有了更深的体会:“青少年普法是守护未来的重要防线,所以源头预防非常重要。”
高墙之内,亲情纽带的维系同样关键。广西女子监狱的接待室里,监区长黄杏钱正和罪犯覃某的母亲交谈。“她在里面是不是不听话?”起初,覃母因女儿涉罪入狱心存芥蒂。通过监区长接待日的面对面沟通,黄杏钱详细介绍了覃某的改造情况,还与覃母沟通,开展亲情帮教以促进覃某改造。如今,覃某不仅获得减刑,还考取了职业技能证书。监狱长(监区长)接待日活动,正成为推动“以亲情促改造”的有效载体。
本报记者侯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