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宅基地纠纷犹如横亘在邻里间的一堵墙,既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又影响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去年以来,交城县司法局东坡底司法所联合乡调委会立足乡情实际,创新探索“能人参与+地头调解”工作模式,将调解现场搬到田间地头,把“本土智慧”融入矛盾化解,成功破解多起复杂宅基地纠纷,让“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从愿景变为现实。
宅基地纠纷“剪不断、理还乱”
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权属登记资料模糊、原始图纸缺失、档案信息不全等情况普遍存在。随着分户、继承等家庭关系变化,宅基地权属关系愈发错综复杂,给调解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而老房翻建中的采光、排水、共用墙体等矛盾,更成为激化邻里矛盾的“导火索”。
在交城县某村,两起典型纠纷折射出宅基地矛盾的复杂性。某村村民周某与郭某本是多年邻居,却因老房翻建陷入“2米地基之争”,双方各执一词,多次发生言语冲突;某村民小组的兄弟二人则因父母遗留房屋翻修问题反目成仇,矛盾一触即发。这些纠纷牵扯家族情感、乡风民俗,处理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乡村和谐稳定。
借力“能人”疏通堵点
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宅基地纠纷,东坡底司法所引入“能人调解团”,邀请村民小组长、老党员、退休村干部及村内“话事人”参与调解,让知根知底的“自己人”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
在两起因宅基地引发的纠纷中,村里“能人”凭借与村民的熟络关系,通过串门聊天、参与红白喜事等方式,在“拉家常”的轻松氛围中摸清当事人真实诉求。对于涉及几代人的历史纠纷,这些“民间调解员”凭借对村史、家族关系的深刻了解,既能精准定位矛盾根源,又能提出兼顾法理与人情的解决方案,让调解事半功倍。
“村里‘能人’熟悉村情民意,说话有人听,办事有威望。”司法所调解员感慨,“他们能从家族辈分、邻里情谊等角度切入,让当事人放下防备,真正打开心结。”
“地头调解”平息纷争
为避免“纸上谈兵”,东坡底司法所将调解现场搬到纠纷地块,打造“行走的调解室”。工作人员携带测绘工具、历史档案,联合“能人调解员”在田间地头召开调解会,现场拉皮尺丈量土地、查阅原始宅基地证,并走访老住户取证,让双方在实地环境中直观表达诉求,使调解既有“泥土味”又有“法治味”。
在周某与郭某的地基纠纷中,调解团队在争议地块,对照登记图纸反复测量,确认郭某新建房屋超出边界2米。测绘结果让郭某心服口服,此时“能人调解员”从乡规民约、家族历史角度切入:“你们两家三代都是好邻居,为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得。”司法所工作人员同步解读法律政策,最终郭某同意让出多占部分并道歉,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在现场看着测量数据,听着祖辈的故事,再大的气也消了一半。”周某感慨道。
这种“能人讲情、干部说法、测绘定量”的三维调解模式,让当事人在熟悉环境中直观表达诉求,调解员通过乡规民约引导、法律政策释明、现场数据佐证,实现情、理、法的有机融合。自该模式推行以来,东坡底乡宅基地纠纷调解成功率持续提升,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从“历史积怨”到“邻里和睦”,东坡底司法所的创新实践,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更是基层治理智慧的鲜活样本。东坡底司法所将持续深化“能人参与+地头调解”模式,不断完善多元化解机制,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解决群众诉求,为新农村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