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守所的监管改造工作中,安置帮教是助力在押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既筑牢了监管改造的“后半篇防线”,也用温暖与关怀为迷途的人点亮了重新出发的希望。
河津市看守所通过日常制度化的衔接机制,构建起“入所评估、在所培育、出所衔接、后续跟踪”的常态化工作体系。入所初期,对在押人员的家庭状况、技能基础、思想动态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个性化帮教档案。在所期间,针对性开展谈心谈话教育,及时掌握对诉讼阶段变化和家庭变故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针对即将出所人员,提前与属地司法局、社区或村委会等联动,制定个性化衔接方案,确保出所时“有人接、有人管、有出路”。出所后持续跟踪回访,及时协调解决就业碰壁、生活困难等问题,用常态化的帮扶举措消除他们回归社会的后顾之忧,让安置帮教的温暖贯穿于从“监所内”到“社会中”的全链条。
刑满释放人员的回归社会之路往往充满挑战,尤其是对于缺乏专业技能、家庭支持薄弱的特殊群体。7月25日,河津市看守所携手司法行政机关及当地村干部,对刑满释放人员陈某开展了一场极具针对性的重点帮扶工作。
陈某自小父亲瘫痪、母亲离家,未能接受完整教育,既缺乏谋生技能,又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时间劳作,与弟弟相依为命却几无经济来源,生活的重压曾一次次将他推回犯罪歧途,成为“累犯”。
“不能让他走出看守所大门,又踏入生活的‘绝境’。”在陈某刑期将满前,看守所管教民警张普刚就多次与其谈心谈话。考虑到他的特殊处境,为破解这一困境,看守所主动联系属地司法局、村干部,召开专题帮扶座谈会,为陈某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一是司法帮扶,司法局将其纳入重点安置帮教对象,工作人员为其讲解法律法规,强调合法就业与生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法律援助途径;二是就业扶持,村干部积极联系当地企业,为陈某争取可工作的岗位培训,承诺协助解决其在家乡的生活难题;三是心理干预,看守所所长贺瑞廷结合陈某的表现,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鼓励他积极面对未来,学习技能重新出发。
各部门紧密协作,为陈某搭建起回归社会的桥梁。然而,帮扶不止于此。考虑到陈某情况特殊,未来融入社会或遇更多挑战,河津市看守所决定做其坚实后盾,进行纵向跟踪,持续延伸帮扶。
陈某的新生之路,是司法温度与基层力量共同铺就的希望之路。看守所主动延伸帮扶链条,联合司法机关的专业力量与村干部的地域优势,聚焦“累犯”成因中最顽固的生存困境,精准发力,在刑释这一关键节点重拳介入并承诺长效陪伴。它所彰显的,不仅是社会各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与责任,更宛如一座坚固的灯塔,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减少再犯罪率、促进社会良性循环指引着方向。相信在各方齐心协力的努力下,陈某定能顺利开启新生活,稳健走上正轨。
刘兆麟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