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猗县双塔北路,一座占地1760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静立街角。敞亮的大厅里,8块醒目的指示牌分立两侧,工作人员热情接待着每一位来访群众,这里被群众称为矛盾化解“终点站”。
7月29日,记者走进临猗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实地探寻这里如何以“一站式”服务重塑基层治理模式。
维权三月有结果
坐在临猗县综治中心调解室里,四川汉子阿某捏着病历的手微微发颤。3个月前,他在工地坠落受伤,包工头甩下5000元,便再无音讯。辗转多个部门维权无果的经历,让他在调解员郭富田面前欲言又止。
“今天就在这里解决。”郭富田拨通电话。劳动监察员、法律援助律师迅速集结调解室。3个小时的调解过程中,郭富田耐心讲法律、摆事理。在推心置腹的劝说和开导下,对方最终签署了5万余元的赔偿协议,阿某盯着手机到账短信红了眼眶:“以前要跑人社局、法院好几个地方,现在一个地方全办妥了。”
矛盾的快速化解,得益于临猗县综治中心的“常驻+轮驻”机制。劳动仲裁、司法调解、法律援助在此无缝衔接,让维权路不再漫长。
三年坚冰终消融
北景乡吴女士的煎熬始于一场意外。3年前,丈夫因公死亡,死亡赔偿金却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公婆“改嫁休想拿钱”的冷语,让亲情在3年争执中逐渐冻结。
中心介入后,专职调解团队联合司法所、妇联启动联合调处。调解员分头倾听两代人的心结:老人担忧孙子未来,儿媳焦虑生活保障。7次协调后,一纸协议终于落地。当双方在行政复议窗口前签字时,持续1095天的家庭战争悄然熄火。
这正是“全链条解决”机制的威力。从情绪疏导到法律确权,多部门按“调解—仲裁—复议—诉讼”法治路线图协同发力。
只跑一次全办妥
“只跑一次,一次办妥”——中心墙上的标语正转化为现实温度。
水果摊主老王与物业公司的纠纷,在提交材料后2小时内便迎来调解员;某小区十余户居民的供暖难题,经住建局、供热公司驻场代表联合勘查,3天拟定解决方案。高效率,源于中心实行的限时办结制:简单纠纷当场调处,复杂事项明确解决时限并全程督办。
改变还在继续:意见箱里的字条推动窗口延时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催生老年人“绿色通道”。
“阵地建在家门口,难题解在第一线。”中心主任董宁君翻看台账:自今年6月升级改造以来,中心接待群众115人次,登记纠纷20件,化解率达80%。
“临猗密码”今写就
暮色渐浓,中心灯火通明。信访窗口的老党员在记录拆迁户诉求,检察服务区正视频连线外地证人。透过落地窗可见墙上的“解纷路线图”——七种法律途径如齿轮咬合运转。
“这不是简单的部门集合,而是治理生态的重构。”董宁君指着协同调度屏解释:公安数据与网格员巡查信息实时交互,疑难案件自动触发多部门会商。
中心升级百日,一组数据见证改变:重复信访量下降35%,劳动纠纷调解周期缩短至15天。但更重要的是,像阿某这样免于奔波的身影,如吴女士家庭重获的和睦,以及水果摊主老王们舒展的眉头。
当最后一位访客离开,引导员将“人民调解”指示牌轻轻归位。这座小楼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对琐碎矛盾的化解。它用实践证明:基层善治的密码,藏在职能部门从“物理集中”到“化学融合”的蜕变中,藏在每起纠纷按法治路线图精准疏导的实践里,更藏在群众从治理对象变为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间。
这份写在民心上的答卷,为平安三晋标注下充满温度的“临猗坐标”。
李青 古红军 李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