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经理,咱那工钱啥时候结啊?家里孩子等着交学费,老人看病也急需用钱,我们每天累死累活,就盼着这点钱过日子啊。”王某声音颤抖,眼眶泛红,跟电话那头索要着早该到手的劳务费。
这场景,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上演了不知道多少回。每次,赵某不是“过两天”,就是“工程款没到”,再后来连人影都难觅了。
王某等人听说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办了不少实事,挺有成效的,遂赶紧去反映了情况。中心工作人员没有丝毫耽搁,“这明显是劳务纠纷。”随即便引导王某等人,直奔劳动仲裁窗口。
劳动仲裁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很快就把赵经理给“请”来了。可谁曾想,赵某一上来就矢口否认15200元的数目,咬定工程有问题,他垫了不少维修费。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首次调解无果而终。劳动仲裁部门深知事态紧迫,当即报请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统筹协调。
县综治中心派出金牌调解室调解员姚祥年组织“第二轮谈判”。会议室里,姚祥年先给双方倒上热茶:“大伙儿都消消气,火气解决不了问题。咱今天来,不就是想把这事儿掰扯清楚,把钱落实吗?先都稳稳神。”
姚祥年轻声细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先向双方代表细细询问了事件的前因后果,耐心倾听各方诉求。随后,他让赵某取出返工记录和维修清单一一过目,同时又转向王某等人,详细了解他们工作的每个环节。经过一番查证,发现工程中确实存在返工情况。
姚祥年缓缓对赵某说道:“赵经理,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任何人都不能无故拖欠。就算工程中有返工,那也不能成为拖欠工资的理由。您看看这几个兄弟,哪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两年的煎熬,换成谁,心里都不好受。咱做事得讲良心、讲诚信,该扣的,有凭有据,咱认;不该扣的,一分一厘都是人家的血汗钱,得如数归还。”
接着,他又温和地转向王某等人:“老哥,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如果真有合理的维修支出,该咱们承担的部分,咱也不能含糊。咱们既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讲道理,这样事情才能圆满解决。”最终,一个基于事实核查、符合政策法律、体现公平合理的方案出炉。迟到了700多个日夜的工钱,终于到了农民工手中。
这场历时两年的“讨薪战”,短短数日在祁县综治中心落幕,其制胜密码,正源于该中心充分发挥了“中枢神经”枢纽效能,既精准统筹人社部门靶向锁定责任主体,又高效调度调解力量精准突破矛盾僵局;既量身定制“一案一策”系统破除机制壁垒,更以跨部门协同机制凝聚攻坚合力。通过高效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矛盾从源头实质性化解,不仅为劳动者追回了血汗钱,更筑牢了民生保障的底线,以法治之力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温度,以实干担当传递了民生关切的热度。
本报记者袁慧芳 通讯员范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