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清晨,大宁县司法局老赵调解工作室内气氛紧张。2名村民为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面红耳赤。66岁的退休法官赵建杰快步走进,未急于评判是非,而是熟练地递上2杯热茶:“远亲不如近邻,‘六尺巷’的故事都听过吧?别让一时之气伤了和气,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热茶入口,激烈的情绪悄然降温。这正是老赵调解“黄金攻略”的第一步——“先降温,再灭火”。几小时后,这对邻居在法理与情理的疏导下握手言和。这杯看似寻常的热茶,成了打开调解僵局的“金钥匙”。从
讲台到调解台:
专业力量深度“转场”
记者在与老赵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的人生轨迹烙印着深厚的基层情怀。11年中学教师生涯后,他调入大宁县人民法院,从担任曲峨法庭庭长、审判庭庭长到执行局局长,在审判执行一线深耕27载。
2019年退休后,怀揣对法律服务的满腔热忱,老赵并未停歇,主动下沉基层,联合乡镇、司法所、村委(社区)等基层组织,通过上门调解、议事调解、多元调解等方式,致力于打通基层矛盾化解“最后一公里”。凭借深厚的法律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司法经验,他迅速成为群众信赖的行家里手。2023年3月,凝聚其心血的老赵调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矛盾的专业实践平台。
“黄金攻略”:
法律框架下的调解方略
在大量调解实践中,老赵提炼出3条核心法则,构成其高效化解矛盾的“黄金攻略”:
“先降温,再灭火”——情绪疏导是前提:“让群众把苦水倒出来,心结才能解开。”这是老赵处理纠纷时坚守的沟通理念。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从不急于介入争议,而是将稳定局面作为首要任务:递上一杯热茶平复心绪,用耐心倾听引导对方充分倾诉诉求。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也能逐步建立信任,为后续依法调解筑牢基础。
“背靠背”析法明理——法律分析是核心:“调解不能‘和稀泥’。”这是老赵化解分歧时秉持的原则。当双方立场尖锐对立,他不搞简单折中,而是采取“背靠背”沟通策略:在独立空间与各方分别交流,精准剖析法律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及潜在后果。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当事人认清自身法律处境,也能引导其理性看待争议,为寻求解决方案夯实事实和法律基础。
“法律天平”衡平止争——依法公正是底线:“法律是不可逾越的准绳。”这是老赵处理纠纷时坚守的底线。面对复杂矛盾,他从不模糊标准,而是以依法公正为根本原则:迅速抓住法律关系核心,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在双方合法权益间寻找平衡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确保调解方案于法有据,也能兼顾公平合理,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调解法则实战:
依法精准拆解困局
老赵的这些调解法则并非纸上谈兵,在一次次矛盾化解中展现出强大实效。此前,某养殖场因异味引发村民群体抗议,现场数十人持械对峙,矛盾一触即发。老赵第一时间赶到,迅速运用“先降温,再灭火”法则稳住双方情绪,避免冲突升级。随后启动“背靠背”策略,分头向村民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条款,同时向企业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实地勘查后,他严格依据“法律天平”法则,结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及损害事实,提出“企业年补偿村民2万元”的方案,既保障了村民环境权益,又为企业整改留出空间,最终依法平息了这场冲突。
类似的依法调解案例还有不少。昕水镇罗曲村一项民生工程曾因补偿纠纷停工数月,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老赵介入后,深度运用“背靠背”策略厘清双方诉求,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精准界定各方权责。经过一周密集的依法析理与协商,促成双方在法律框架内达成和解,让停滞的工程得以依法依规恢复施工,保障了民生项目的推进。
在2024年1月的一起交通事故纠纷中,张某与任某发生车祸,导致张某重伤,任某负主要责任。保险公司仅支付部分抢救费,张某家属无力承担后续费用,多次向任某索要无果。任某一味推诿,保险公司则坚持待判决后再赔付。老赵介入后精准抓住症结,严肃告知负主责的任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事故致人重伤且负主责以上,除民事赔偿外,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这一依法警示促使任某态度转变,同意先行垫付10万元医疗费,张某家属也出具了谅解书。双方约定最终赔偿依法院判决由保险公司承担。经过4次调解,这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专业沉淀:
小本本承载法治匠心
老赵的办公桌上,几本厚重的纸质工作日志格外醒目。面对数字化挑战,这位老法官坚持用最扎实的方式详录每起案件:纠纷性质、核心争议、适用法条、调解路径、结果依据……悉数在册。“案件必须分类记清,法律条款常翻常新,这是专业要求。”正是这份对法律的敬畏和对专业的坚守,支撑着工作室高效运转。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不到一年,成效显著:成功调解民事纠纷60件,劝和夫妻20对,依法为农民工、商户等追回欠款45万元,惠及群众490人次;老赵也被评为县级“五星级法律服务人员”。他始终坚守着对得起良心、依法公正、维护法律尊严的原则,努力让群众在每一起调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持续精进:
法治路上的“常青树”
“社会矛盾类型在变,法律法规在更新,调解员必须与时俱进。”年近古稀的老赵学习劲头不减,坚持研读新颁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最高法指导案例。“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库,才能确保每一起调解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他正筹划深入乡村开展精准普法,培育更多“法律明白人”。“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守在调解一线。”老赵话语坚定,“运用法律化解矛盾、守护和谐,是我的职责,也是价值所在。”
在“老赵调解工作室”,法律的专业力量与调解的柔性艺术深度融合。老赵用一杯热茶化解调解双方对立情绪,用三条法则解开纷繁复杂的矛盾之“扣”,生动诠释着“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守护人间烟火的温情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法治化、专业化的“大宁样板”。
本报记者狄红生 见习记者袁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