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前段时间胖了,孩子妈妈也经常过来看孩子,没想到你们的工作做得这么细致。”7月底,河曲县人民法院回访王某与张某婚姻家庭纠纷案时,王某的母亲满是欣慰地说道。此时,王某与张某已各自释怀,开启了新生活。
离婚案件中,最易受伤的总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如含苞待放的花蕾,本应在父母呵护下成长,却常被卷入婚姻破裂的漩涡。近年来,河曲法院主动担当,在审理或调解离婚案件时,用司法智慧与温情为未成年人撑起成长晴空。
2022年8月,王某与张某登记结婚,次年生女。双方均有正式工作,但长期异地生活让矛盾渐增,争吵不断,最终感情破裂,于2023年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案件交由特邀调解员王永梅处理。作为退休干部、老党员,她不仅有责任心与爱心,更有丰富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经验。“刚接手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也是母亲,太清楚这个年纪的孩子多需要关爱。”这份共情让她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争取最好结果。
初期走访中,王永梅发现,这对夫妻虽各执己见,却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明事理的人,尤其谈及孩子,两人总能放下分歧,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这让她确定,后续调解必须紧扣“孩子利益最大化”主线。
梳理案件后,焦点显现:一是抚养权归属,二是抚养费标准。王永梅察觉,夫妻二人已了解相关法律,简单释法难以奏效,需以严谨法条为依据。因涉及未成年人,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安排员额法官李宇龙协助。李宇龙迅速梳理出抚养权、抚养费相关法律条款,提供专业支撑。
王永梅没有急于约谈当事人。她深知,孩子刚满2岁,夫妻均需工作,离婚后带娃必依赖长辈,于是先走访双方父母,摸清家庭实际。
王某父母均已退休,时间、精力、经济条件都能帮衬带娃;张某父亲仍忙于事业,母亲长期帮长兄带孩子,无暇分身。张某父母坦言,已劝女儿不要争抚养权:“她一个人带娃太难,我们帮不上,心疼啊!而且她还年轻,带孩子再找婆家也难。”老两口的牵挂,让王永梅更觉责任重大。她明白,调解既要依法,更要融入人文关怀,用亲情伦理化解矛盾。
随后,王永梅将二人约至调解室,递上法官整理的法条并逐条解读。过程中,两人始终沉默。
王永梅打破沉默,先对张某说:“你工作本就忙,父母又没时间帮衬,真能给孩子安稳环境吗?”张某眼圈泛红,欲言又止。
“之前孩子由婆家照顾,你专心工作,可能觉得带娃不难。可真离婚了,又上班又带娃,能兼顾好吗?”王永梅帮她分析现实。
“我爱我的女儿,她那么可爱……”张某哽咽落泪。
“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给她更好的生活才是真的爱。你心里清楚,孩子跟着王某,环境会更稳定。”王永梅话语恳切。
王某接过话头,认真承诺:“我跟父母说好了,他们帮忙带娃,你随时能来看。”
见张某泪水不止,王永梅明白她已认可抚养权归王某,只是情感难接受。同为母亲,她提议暂停调解,让双方冷静。
再次见面时,两人关系缓和了。张某主动说想通了,放弃抚养权。抚养权确定后,谈及抚养费,双方均同意按法官建议标准支付。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解除婚姻关系,女儿由王某抚养,张某一次性支付抚养费10万元。
“以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成长之路”,这是河曲法院司法人用行动践行的承诺。他们深耕法治土壤,秉持法理与温情,在涉未成年人婚姻家庭纠纷中,通过扎实走访摸清实情,灵活调整方法,既守法律底线,又注人文关怀,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武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