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分,阳泉市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通来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27年的司法记忆。
电话那头,申请人魏某某沙哑的声音将时光拽回1996年。一场无情的交通事故夺走了他的右腿,河北省深泽县人民法院判决霍某某赔偿其8万余元。1998年,因霍某某居住地属阳泉矿区法院管辖,该案被委托至阳泉矿区法院执行。面对执行困境,该院对霍某某采取司法拘留并处罚款的强制措施后,赔偿仍无进展。最终,双方只能达成每月给付100元的分期履行方案。然而在这27年间,每月100元的赔偿却从未进过魏某某的口袋。电话那头,魏某某诉说着自己的委屈,而电话这头,正是当年参与此案、至今仍坚守执行一线的执行法官孙瑞凤。
翻开那本泛黄的卷宗,页角已脆如蝶翼,纸张间还残留着岁月留下的霉斑与折痕。孙瑞凤轻轻抚过卷宗上褪色的墨迹,过往的执行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当年为查找霍某某财产线索,她曾顶着烈日走访村落;为核实魏某某的生活困境,也曾在寒冬里踏雪上门探访。她当机立断,决定重启执行程序。
程序重启后,孙瑞凤带领执行团队逐笔核验27年的履行记录。在双方当事人对未给付执行款数额无争议的前提下,她与团队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充分考量双方实际境况,晓之以法、动之以情。经过数小时的轮番沟通,魏某某自愿放弃部分执行款,霍某某深受触动,当场将剩余款项一次性给付完毕。
随着最后一笔款项到账,这本承载着27年光阴的泛黄案卷终于得以圆满封存。孙瑞凤长长舒了口气,这起横跨“世纪”的案件,终于落下帷幕。
“案件卷宗会泛黄,但司法承诺永不褪色。”孙瑞凤的话语掷地有声,道出了执行工作者的坚守与决心。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誓言,用法治的温度,融化了27年的历史坚冰。
本报记者曹佩 通讯员黄凯
晒亮评
这起跨越27年的执行案,像一块试金石,测出了法院里最动人的坚守。
你看那本泛黄的卷宗,页角脆得像蝴蝶翅膀,却被执行员孙瑞凤轻轻捧在手里。27年啊,足够一个婴儿长成青年,足够城市换几轮模样,可当年的司法承诺,愣是没被时光磨褪色。换作旁人,或许早把这每月100元的“马拉松执行”归为“历史遗留”,但孙瑞凤偏不——一通电话,她就拽着团队冲进了尘封的记忆里。
最让人暖的,是他们没走冷冰冰的程序。逐笔核验27年的账,像在数清岁月里的每一粒尘埃;“背靠背”调解时,既算得清法律账,更掂得出人间苦。申请人少要些赔偿,被执行人当场结清余款,这哪是强制执行的硬碰硬,分明是带着温度的双向理解。
说到底,执行不是简单的“讨钱”,而是要让老百姓信法。27年前的判决,若成了空头支票,伤的是人心,凉的是对法治的期待。可孙瑞凤们偏用执着证明:哪怕过了27年,哪怕被执行人换了境遇,司法机关也绝不会把群众的难处“翻篇”。
这案子结了,那本老卷宗终于能安稳封存。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执行法官们最朴素的初心——不是追着结案率跑,而是盯着老百姓的“心结”解。就像孙瑞凤说的,卷宗会泛黄,可承诺永不褪色。这种“认死理”的坚守,才是法治最实在的温度。
本期亮评人曹佩